焦化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2022-02-14 15:13  浏览:  

一、基本情况

焦化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其产品焦炭是长流程高炉炼铁必不可少的燃料和还原剂。焦化工序是能源转化工序, 消耗的能源主要有洗净煤、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等。焦化行业面临着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

根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顶装焦炉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为 110 千克标准煤/吨、基

准水平为 135 千克标准煤/吨;捣固焦炉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为 110

千克标准煤/吨、基准水平为 140 千克标准煤/吨。截至 2020 年底,焦化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 2%,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 40%。

二、工作方向

(一)加强先进技术攻关,培育标杆示范企业。

发挥焦炉煤气富氢特性,有序推进氢能发展利用,研究开展焦炉煤气重整直接还原炼铁工程示范应用,实现与现代煤化工、冶金、石化等行业的深度产业融合,减少终端排放,促进全产业链节能降碳。

(二)加快成熟工艺普及推广,有序推动改造升级。

1.绿色技术工艺。重点推动高效蒸馏、热泵等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应用。加快推进焦炉精准加热自动控制技术普及应用,实现焦炉加热燃烧过程温度优化控制,降低加热用煤气消耗。加大煤调湿技术研究应用力度,降低对生产工艺影响。

2.余热余能回收。进一步加大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推广应用干熄焦、上升管余热回收、循环氨水及初冷器余热回收、烟道气余热回收等先进适用技术,研究焦化系统多余热耦合优化。

3.能量系统优化。研究开发焦化工艺流程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建立智能配煤系统,完善能源管控体系,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加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技术在生产组织、能源管理、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4.循环经济改造。推广焦炉煤气脱硫废液提盐、制酸等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解决废弃物污染问题。利用现有炼焦装备和产能,研究加强焦炉煤气高效综合利用,延伸焦炉煤气利用产业链条,开拓焦炉煤气应用新领域。

5.公辅设施改造。提高节能型水泵、永磁电机、永磁调速、开关磁阻电机等高效节能产品使用比例,合理配置电机功率,系统节约电能。鼓励利用焦化行业的低品质热源用于周边城镇供暖。

三、工作目标

到 2025 年,焦化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超过 30%, 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对外公布。《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中直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费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节能降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有色金属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企业间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差距较大、能源管控水平参差不齐、通用设备能效水平差距明显,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
铁合金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铁合金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铁合金行业是我国冶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合金消耗的主要能源为电力、焦炭,铁合金行业总体能耗量较大、企业间能效水平差距较大,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
02-14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原材料产业, 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我国钢铁工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为主,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主要为煤炭,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基础制品业。建筑、卫生陶瓷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煤、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我国不同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生产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差异较大,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差距较大、能源管控水平参差不齐,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较大。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