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一方面重点高耗能行业总体规模面临转折点,能源需求侧面临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能结构优化与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效应叠加,将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清洁化,总体看来后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将继续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这也同时意味着本次峰值实现后再次出现更高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一旦趋势确立,说明该峰值的实现较以前的普遍预期大幅提前。而与之相对应的各层级能源与气候政策目标、发展路线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也有待作一定程度的调整。
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放缓,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整体放缓,而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公布数据预计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约43.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左右,预计能源生产36.5亿吨标煤,同比下降5.1%。《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能源消费总量在2015年增速已降至为0.9%,与之相对应的是煤炭消费自2014后再次出现负增长。而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总体保持高速增长。图1显示了自1990年到201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组成以及各能源品种增速情况。从增速来看,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在2002年-2006年达到顶峰,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度降低至3%左右,2008年至2011年受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速反弹至7.3%,2012年及以后则再次回落到4%以下,并且增速逐年降低。其中结构性差异显著,煤炭消费开始负增长,石油消费受低油价影响回升至5%左右,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增速尽管波动明显,但总体仍保持高速增长水平。根据各品种比重及含能系数推算,如未来几年煤炭消费持续回落,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停止增长甚至开始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图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组成及增速变化情况(1990-2014)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统计年鉴)
从能源消费总量的角度,即使增长停止不能简单理解为峰值到来,化石能源消费量及其对应的碳排放量则更有可能提前达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从图1看,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量比重经历了多重变化。由九十年代初76%左右下降到2000年68.5%,而到2005年再次上升到72.5%,2014年则再次回落到65.6%。据《统计公报》数据,2015年煤炭消费量比重降至64%,2016年则可能降至62%。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预计2016年非化石能源比达到13.3%,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由此估计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7.8亿吨标煤,与2015年基本持平。考虑各品种含碳系数的差异,推算由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已经开始下降。
能源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2017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0%,非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4.3%。这也意味着《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所制定的2020年我国能源发展目标部分将提前实现,尤其是煤炭消费总量不超过42亿吨、比重控制在62%以内的目标可以认为提前实现。其他目标包括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5%,天然气消费比重达10%也极有可能顺利实现。
二、重点高耗能产业规模面临转折点,而单位产品能耗持续降低
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根据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其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超过50%,占工业总能耗比重则接近75%,其煤炭消耗则占全国煤炭总消耗量的80%以上。电力热力行业是煤炭使用的最主要部门,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比重超过40%。近年来我国发电结构持续向清洁化发展,火电比例由十年前超过80%下降至73%左右。
六大行业总体上均面临产能过剩问题,部分行业相当严重,也因此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除电力与热力生产外,其余五大行业属于制造业,不仅大量消耗初级能源,同时也具有大量电力、热力等次级能源需求。数据显示五大高能耗制造业总能耗占全国能耗约45%,电力消耗占全国比重约33%。这些行业的生产规模、技术结构等情况直接影响全国整体能源消费量,也同时影响电力行业等能源供应业发展。
自十五时期开始,在产能升级、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目前仍保持下降趋势。但由于前期这些行业生产规模扩张幅度远高于能效提升幅度,总能耗仍快速增加。因此一旦生产规模增长势头得以遏制,或者生产规模增长幅度小于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幅度,则预示着这些行业能耗峰值的到来。事实上,从分行业能耗数据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已经于2011年率先达到峰值,电力行业能耗也于2013年达到峰值。图2显示了粗钢、水泥、电解铝、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之和)等代表性产品产量变化情况。由图可知,2015年粗钢、水泥产量已经开始下降,2016年则同比基本持平。而根据2016年初步数据,电解铝和成品油增速在2016年进一步放缓,其中成品油各品种差异较大,汽油煤油受民用交通影响而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而柴油需求则受工业整体影响已开始回落。总体看来,各代表性品种产量拐点正在陆续到来。根据节能潜力评估结果,上述重点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因此如后期生产规模拐点确立,则未来总体能耗必然持续下降。
图2 重点高耗能制造业代表性产品生产规模变化情况(1990-201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各行业统计年鉴)
三、供给侧改革加速低效产能退出,进一步遏制化石能源需求
上述重点行业均属基础原材料加工行业,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制造业本身等实体经济主要投资领域的影响。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划分来看,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分别占比为32%,24%,19%,三者之和达到75%,是投资中最主要的部分。
重点高耗能产业目前普遍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期这部分过剩产能形成的过程本身就已“透支”了能源及重要资源型产品消费量增加。如果外部需求没有增加,一旦投资规模见顶,这些行业的能源及资源消耗将下降到某一程度并实现新的平衡,而不太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由2010年25%下降到2016年3%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速由31%下降到5%,仅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在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仍保持20%左右增长。总体投资规模增速放缓已成事实。近年来包括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油化产品等多种能源与资源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反映出基本面严重的供需失衡。
2016年供给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这些行业市场供需失衡程度有所减缓,产品价格实现回升,企业盈利有所好转。须注意的是,由于季节性、投机性需求因素作用,若干市场一度出现价格短时期内飞涨的情况,受此影响,部分已关闭产能有可能随之复产。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会改变大势。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7年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进一步增加,范围也将继续扩大。在未来几年供给侧改革持续进行的时期内,预计制造业及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反弹的概率较低。而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总体外部需求拉动乏力。受这些因素影响,判断我国重点高耗能产业总体规模将进一步回落,相应能源消耗也随之降低。不能忽视的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服务业及民用能源将继续保持增长。但一方面这部分能源消耗远小于工业能耗,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能效技术包括建筑节能、小排量及电动汽车等的逐步推广和节能减排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该部门总能源消耗的增加。
总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下,随着我国重点高耗能行业生产规模逐步走向拐点、以及能源供应结构的持续优化,我国化石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峰值极有可能已经到来,一旦趋势确立,意味着我国中国经济增长逐渐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而走向低碳化、绿色化的新阶段。
作者系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能源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