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编者按:未来10年,是商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窗口期,创业者若能抓住这次机会,一定会有巨大收获,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甚至可能出现改变人类发展轨迹的机会。听起来危言耸听,但霍金、比尔·盖茨等都持相似的论断。未来究竟会不会出现人类生存的危险,我们无从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次的窗口期,创业者如果不能好好把握,企业主如果未能抓住规律做好转型,恐怕真的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近日,索尼前董事长出井伸之在中欧创业营做了一次内部分享,告诉创业者该怎样用宏观的视野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并从中寻找机会。出井伸之用50余年的思考沉淀,为创业者开拓了新的思维边界。
--------
全球化与国家品牌:索尼给中国创业者的启示
加入索尼时(1955年),我刚刚毕业,索尼也还是一家很小的公司。我离开的时候(2005年),公司的规模已经是我加入时候的1000倍左右了,我很荣幸能与它相伴成长,彼此改变命运。
1995年,我成为索尼的总裁,负责娱乐业务,当时碰到的问题是跨境并购的整合,具体来讲,就是怎样处理文化上的问题,因为之前没有日本的音乐影视公司进入到美国。刚刚担任总裁的时候,索尼的高管全是日本人,像一个小圈子,我一上台就把很大一部分高管团队都裁掉了,换进了一批很有国际化视野的外国人担任高管团队。25年之后,很多人不再认为索尼是一个日本本土化的公司了,而是一个全球型的国际化公司。
我要把索尼的东西卖到美国去,碰到很多问题,关键的一个是,很多人都觉得日本的东西不怎么样,日本制造意味着是美国或欧洲的山寨品。但是这么多年,经过我们的努力,包括日本的车企,让美国人和欧洲人改变了对日本制造的看法,这是用50年的时间证明的。
日本制造现在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品牌,但是,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了吗?我相信这还是一个挑战。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全球化,中国公司收购了日本的一些企业,其实就是吸取了技术上的优势,把一些日本的技术优势引入过来,再加上中国在营销方面的特长,取得了双赢,但是全球化还远不止此。
所以我觉得,品牌和全球化是现在中国面临的两大挑战,索尼的经历或许是值得借鉴的。未来的全球化,需要大家共同创造、攻坚演进。
抓住未来10年的机会:范式演变给创业者的启示
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现在的关系应该是下一代新关系的起点,所以你们现在正在面临中国的转型期,日本也一样面临转型期。
这是世界经济演进情况,现在世界经济的中心已经不再是美国和欧洲了,而是又回到了亚洲,就像在1000年前一样。这就意味着2025年左右亚洲会成为世界上非常强大的力量,日本和中国也是邻国,所以我们要注意到这样的一个趋势。
有研究学者说明,中日两国的距离其实是在不断地拉近的,现在有500万的中国人会到日本去旅游,这是非常大的数字。
讲到范式的转变,日本经历过好几次范式的转变,1639年的时候,我们是完全锁国的战略,除了对中国和朝鲜有一点点开放。经历了整整两百年的锁国时间,到1854年开始渐渐地开放了,这是明治维新的时代,一直到二战结束。从1945年到冷战结束的50年又经历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你可以看到这几个阶段经过的年限分别是200年、100年、50年和25年。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联网一代,如果是根据这个规律的话,你们会发现下一个阶段的时间会更短,在日本我们叫失去的20年,泡沫破灭了,经济陷入停滞了。但是统计美国的经济是欣欣向荣,在中国经济也是增长非常迅速。对于日本的经济来讲,这25年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25年就在孕育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机遇。
再来看一下这一张,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的市值,丰田是日本市值最高的公司,接下来还有像本田等等的那些公司,这些都是老牌的大企业,还有一些是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一些公司,那些老牌企业的市值一般是这些新公司的两倍左右。
再看一下日本总体的大公司的市值和美国的大公司市值比较一下,发现美国公司的市值远远高于日本公司的市值。
再看一下平台企业,这是两个月之前的数据了,在这里有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些是平台的价值,市值是非常高的,这是互联网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一种商业模式。
如果我要讲平台的话,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见解。有一家公司叫M3,是做制药公司、医院和医生三方的关系的,他们公司的市值是销售额的20倍,因为制药公司很需要医生这方面提供的分析信息,所以这是即时的连接。90%的医生都加入了他们的网络,制药公司是需要信息,所以这三方联系起来,就造成了一个平台的价值。这只是举一个例子,为了说明这些初创企业怎样可以利用平台的战略发挥数据的价值。如果你拥有这个数据,就意味着你很有价值,就可以盈利。
接下来范式转换的时期可能就12.5年或者13年,我们会感受到这种范式的转变。这是日本经历的三个浪潮,中国经历的三股浪潮变化的速度比日本快很多了,这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商业起点,就是说大数据、硬件、网络的速度非常地快,这样的话就可以创造出一些新的服务。接下来可能会出现5G,比2G快3.5万倍。
顺承技术趋势:人工智能革命给创业者的启示
这是AI人工智能的演进过程,现在很多的人在讲AI,还有有意识的AI等等,我觉得人工智能可能是我们最面向未来的、最新的一个商业模式了。美国一个科学家(Ray Kurzweil)写了一本书叫《奇点临近》,他说到2045电脑肯定会比人脑聪明,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像一个乌托邦一样,但是有很多人,比如说像埃隆·马斯克、霍金、比尔·盖茨都说这可能是一个反乌托邦。但是怎么会改变未来的这种技术的趋势呢?将来可能会成为乌托邦的世界,或者也可能是人类会走向尽头。
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演进和工业革命,大家现在都是在讲人工智能,都在讲金融技术等等。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这方面的讨论了,我觉得这就是在未来的一个根本性的加速器。
观点碰撞
龚焱:我去过日本好几次,过去的几年,我发现在日本有两个非常不一样的想法。媒体往往会有非常悲观的视角。但是我却看到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景象,有很多的行业都兴起了,比如游戏行业、人工智能行业。所以我想问,您看到的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局面。
出井伸之:我是谨慎乐观,日本的优势是在于生产技术,还有日本制造,那肯定是很好的质量,当然我们在说硬件。
但是IT的公司,比如说谷歌,也要开始开发汽车了,所以之前的IT是软性的,现在也进入到硬件了,实体经济和IT的经济会相互交融,在未来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要么就是制造、要么就是IT,我觉得硬件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人工智能也会变得很重要,比如说相互联网这些也会变得非常重要。那这方面是日本在产品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然后再加上IT和平台战略,再加上人才的贡献,肯定会在未来创造出很有希望的前景。
龚焱:在中国,很多的经济学家说,中国好像在步日本的后尘,中国面临的很多问题跟过去日本的20年很像,你在PPT当中提到了这些问题。你和中国有很多的接触,也是很多公司的董事,你怎么看。
出井伸之:我在《经济学人》里面发表过一篇文章,在亚洲有两个生病的国家,中国和日本,西方的国家认为我们都病了,他们说你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行业都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果说把中日两国加起来可能会成功,但是如果两国相互竞争的话,可能对两国的社会来说会有更多的问题。
陈威如:在你的PPT当中对比了日本和美国的前十大公司,都是一些大的平台。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日本也有工匠精神,也就是说专注于一个领域去深耕,多年持续地在这方面努力,你觉得平台的出现会不会影响到对产品的专注,影响到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出井伸之:我觉得工匠精神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你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这是需要的。但是大众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其他技术。平台战略并不是每个公司都适合,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要建立平台企业,这也不可能。比如说谷歌是一个平台公司,他们是从广告中获取收入,从当中获取利润。这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要在平台这个模式之外,创造一些更新的模式,这个平台是利用互联网,比如像微信、阿里巴巴他们的市值很高,他们现在做了一些支付宝和其他的金融服务,这是不同的细分市场。
我觉得可能在未来12年半的时间里面,根据我的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段,要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初创公司,未来的10年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期,对于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
在美国有很多的富人,在日本也有很多富人,就应该有更多的富人做天使投资,在中国也有这样的讨论。比如说像联想这样的公司,它也在想转型,我们的确需要一些新的模式,不仅仅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模式,我们就需要一些新的、下一代的年轻人,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龚焱:索尼曾经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家日本公司,他们也是采取了一种全球本地化的策略,如果你看一下中国的企业的话,其实轨迹也很像,中国也是在海外做了很多的收购。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做收购的时候,有哪些经验教训,从索尼这里可以获得呢?
出井伸之:首先我觉得国际化公司和全球化公司对我来讲是两个概念,国际化公司就是将产品出口到别的地方,而全球化的公司是你在本地创造价值。比如说索尼在美国收购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在当地去创造价值,这就叫全球化公司。一个服务型的公司今天都是本地化的,但是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因为现在的互联网非常地普及,很多人在做P2P,或许在未来我们都不需要媒介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对服务型的公司来说,全球本地化是很重要的,但是要具体案例具体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