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与管理

高管离职人事动荡 汇源扭亏业绩遭质疑

2017-04-11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管理  高管  业绩 

一面,汇源交出了自认为不错的年度业绩;另一面,高管离职引发的人事动荡还在继续。不折腾的汇源又要“折腾”了。

人事动荡

“据我所知,今年2、3月份公司的高层走了3-4个,都是董事级别的。这其中,还包括汇源的执行总裁于洪莉。”来自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的非官方信源(以下简称:知情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她已经不在汇源了。”当新金融观察记者希望将电话转接到汇源执行总裁于洪莉的办公室时,汇源一工作人员表示。

面对汇源的高管离职,几位业内人士都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不忘补上一句“不奇怪吧”。可是,作为汇源系的“老人”,与低调走人相较,于洪莉的“就任”则显得颇为高调。

2014年9月30日,广受业界期待的汇源“去家族化”因为“外援”——行政总裁苏盈福的任期结束而令业界唏嘘不已。

彼时,苏盈福的任期也才刚满一年。之所以令吃瓜群众唏嘘,是因为苏盈福曾任纽交所上市公司金宝汤亚洲区总裁,并在李锦记酱料集团任行政总裁长达四年。业内人称,苏以“杀尽官僚”的管理风格著称。于是,汇源董事长朱新礼此举,被业界贴上了“去家族化”的标签。

可结果是,前文中的于洪莉在苏盈福“下岗”的同时,出任汇源的执行总裁。

公开信息显示,于洪莉自2000年加入汇源,曾历任汇源果汁人力资源中心副总裁、生产中心副总裁、销售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经验,曾带领果汁事业部销售系统屡创佳绩。出任执行总裁时,担任集团常务副总裁,主要负责上市公司果汁业务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

苏盈福当年离开汇源的真实“原因”,至今是个谜团。“苏不懂汇源,而汇源也相对短视。”一投资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分析道,既是改革,就需要时间,更何况是“大动干戈”地改。然而,面对2014年1-4月汇源一直下跌的业绩,苏盈福的“使命”被汇源的真正“老大”朱新礼及时叫停。

在这次人事变动中,除了于洪莉出任执行总裁,被称为“小朱总”的汇源创始人朱新礼的女儿朱圣琴被提名为执行董事。至此,汇源系再次稳住了发展方向。

“两年过去了,不论汇源系是否带领汇源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所幸没有发生备受业界关注的空降高管和高管离职事件,显得颇为平静。”前述投资人说。

不仅如此,行内人甚至给出了“不折腾就会进步、就会盈利”的评价。可谁承想,“不折腾”的汇源在2017年再次迎来了一场人事变动。

坏消息是,有变动的远不止于洪莉一人。

如前文知情人士了解的那般,仅他所知的、离开的董事级的人就有3-4人。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董事离开的时候,还带走了三四十人的追随者……”如此一来,仅这一次高层变动,离开汇源的员工就近200人。

故事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

“公司人事部已经通知把广东区整个营销部都解散了,连经销商团队也要解散。”刚刚过去的3月末,一汇源广东区的“汇源人”向一快消业大咖吐槽道。

在该大咖看来,一个公司要解散一个区域市场的营销部,多半与业绩有关。但该“汇源人”却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打款额,但这一个月也达成了原来一年的销量;不知道公司怎么考虑的,或许是体制问题……”

处在动荡中的还有福建区域。“福建区全体业务人员集体离职;福建区、广东区经销商已经发货的,全部退货……”前述“汇源人”说。

据他了解,这是一次正常人事变动引发的两个省的业务团队和经销商团队的人事动荡。就广东区而言,“总部派来的副总裁连连安排自己的亲信,把原来岗位的人员换了……”

老生常谈

“待遇、考核、不停地变化……”问及离开的个中缘由,前述知情人士称。是的,暗流涌动下,唯一清晰的,恰是汇源的变化。

“想一出是一出,不停地建立新的事业部,而且要求颇高,达不成就拿不到相应的待遇;建事业部就跟建试验田一样,先建,不行了再撤。”他说。

他举了个例子,此前,汇源建了一个“加气事业部”。对应的产品就是加了气儿的果汁,这个事业部专为此类产品服务。然而,事业部运营几个月后发现“不行”,就撤了。虽然公司希望一个事业部、有一帮人专心专业地做一件事儿,可一旦产品操作不成功,该部门也就只能被撤。

还有就是,无法调和的各地经销商和各地营业所的矛盾。

各地的经销商不难理解,就是汇源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在全国各地通过招商,“培养”的销售团队,他们通过打款进货到实现零售的过程,赚取批发价和零售价之间的差价。而营业所,则是汇源近几年为了培养自己的销售团队而在各地建立的销售部门。

“一边是汇源的亲儿子,一边是因利益而结盟的合作体,在同一个城市,卖同样的产品,怎能不出问题?”前述投资人士称。

旧的矛盾还没解决,新的“闹剧”却要再次上演。

“公司决定,如果新出的某个产品做得还不错,就一定要出个类似的产品,然后‘两家’(各地的经销商们和各地的营业所)卖,互相竞争。如果做得不好,就让营业所卖。现在又出个啥承包工厂,一个工厂一个产品,全国招商,类似的东西各自为战……”前述知情人士说。

从公司层面看,这样的做法似乎符合市场需求,如果营业所卖好了,经销商就会眼红,这样可以有效促进产品的销售,形成良性竞争。可现实是,“自己人之间先打起了价格战”。

面对公司的多项举措,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看不懂”,但他并没打算主动离开汇源。他说自己是“老汇源”了,各种变化都已习以为常,“再说,这么多年也有感情了。”

依旧是在3月末,汇源交出了一份扭亏为盈的成绩单,财报显示,2016年全年,汇源实现收入57.4亿元,其中20.17亿元来自百分百果汁,和上年相比大幅增长26.3%。

相较于饮料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汇源的业绩可谓足够“繁荣”。数据显示,2015年,汇源的年销售额是56.82亿元,2016年报告期内赚1328万元。分产品看,合共贡献了近六成收入的百分百果汁和中浓度果蔬汁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面对这样的“增长”,汇源在业绩报告中表示,是由于销量增加和产品提价综合影响的结果。目前,汇源占中国百分百果汁市场的半壁江山,去年的份额为53.4%。

汇源集团的官方公众号对其2016年的业绩更是给出了“营收、毛利、净利稳步提升,跑赢大盘”的评价。

可是,面对同样一份财报,不同的人能给出不一样的解读。

有投资人士认为,汇源果汁扭亏为盈背后是高额的政府补贴和出售附属子公司等巨大的利益支撑。如果剔除1.45亿元的其他收入净额和3849.3万元出售附属子公司的额外收益,汇源的实际亏损为3.03亿元。

除此,还有人认为汇源依旧靠政府补贴粉饰业绩,数据显示,2012—2016年汇源获得的政府补贴收入为2.51亿元、2.247亿元、6263.3万元、1.152亿元、1.2亿元。

“这在业内已是老生常谈、见怪不怪了。”前述投资人笑言。

不破不立

“要出大问题的节奏。”对汇源看上去还算繁荣的业绩,一较真的投资者分析认为。问及缘由,该投资人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应收账款30亿元,账期170天。营收很多都是由应收款大幅增加而虚增出来的,那么,利润也是虚增的,将来会产生大量的坏账。”

换个说法,很有可能是“压库”所致。

这个推断在前述知情人士处得到了应征。在他看来,2016年汇源的业绩看上去不错是因产品涨价和压货实现的。“哪个代理没有百万级的库存?压库就能出奇迹。

“虽然汇源有末位淘汰制,但仍然有很多人选择了自我淘汰。年初,看着一名在汇源战斗了十余年的同事离开,心中颇多感慨。他是因为看不到希望才走的,而我也是时刻准备着。”前述知情者说。

他所谓的时刻准备着,指的是“准备被辞退”,即便“坚持了这么多年,也一直想把汇源当事业干”。

这样的情绪,不免让人觉得无奈。可对快消圈里的人而言,汇源的动荡和“老朱”换人,都“很正常”。

当然,这一次人事动荡,一定是淘汰和自我淘汰两者兼有。

当新金融记者向该知情人士核实广东区和福建区是否发生上述事件时,该知情人士只淡淡地说了句:“不知道,也说不准,但在汇源,啥都有可能。”

福建的圈里人在向福建区经销商核实此事时,被婉转地拒绝了。由此,该圈里人判断“汇源,应该有问题”。

如果汇源没有这么多“变化”,其发展现状是不是会截然不同?在汇源2016年业绩刚刚公布的彼时,还有报道认为——汇源以质取胜,一年内实现“起死回生!”

财报显示,为了促进业绩的增长,汇源也的确做了不少“工作”。

2016年,汇源坚持“放权、明责、聚焦、分享”的原则,深化改革创新。在产品组合优化、销售渠道拓展、品牌年轻化与高端化等方面积极展开工作,实现了核心产品销售突破性增长,总收入增幅高于行业的经营业绩。

与此同时,去年,汇源在执行年轻化战略、渠道布局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6年三得利业务(非酒精软饮料业务)通过产品组合优化与升级,构建完善价格体系,新品研发与创新等措施,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

更重要的是,汇源在2016年的国际业务上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公开信息显示,去年3月18日,汇源果汁全资附属公司与杨协成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签订协议,在马来西亚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马来西亚与东南亚饮料市场。

有行业人认为,去年汇源果汁在新产品研发、区域独立开发的产品上都有所进步。“按理,随着整个汇源新品不断推进和深化后,2017年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可是……”前述投资人士称。

截至发稿,汇源官方并没有就前述高层离职;广东、福建两省级市场的动荡;是否承认汇源业绩实际亏损以及汇源在2017年有哪些新举措等问题给出回复。

“不破不立。”一名不愿评价自己前东家的投资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汇源,在食品饮料行业应该算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葩,而不破不立兴许是个足以安慰“众生”的好说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