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鞍钢集团氢冶金项目开工仪式在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举行。该项目是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实现低碳冶金新技术路线的突破,对助力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鞍钢集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
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表示,在促进绿色转型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方面,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实力“圈粉”,高效环保的储能电站也成为“供电神器”,充分彰显了“绿色办奥”的理念。成功的背后是企业的不懈努力:面对国外垄断,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解决了“卡脖子”的难题,研发生产出最核心的部件——全氟质子交换膜。
广汽丰田9月26日透露,丰田第二代MIRAI氢能豪华轿车将于今年年末以进口车方式导入广汽丰田渠道开启销售,首批限量引进50台。该车一次添加氢气约3分钟,可实现近800公里的长续航行驶,具有只排水不排碳、无惧严寒畅行、应急“发电站”等特性。
9月26日,据上证报记者从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获悉,上海首批燃料电池网约车将于9月底前上路,80辆以虹桥机场为中心运行的车辆,每天将在上海石油青卫油氢合建站加注氢气后,上路运营。“上海应该是全国首批常态化运营燃料电池网约车落地城市,有助于推动该领域商业化发展。”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多地竞相加大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布局力度,重点项目接连落地,产业发展日渐活跃。
9月22日,中国氢价指数体系发布暨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活动成功举行。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推动多能互补耦合发展,发挥氢储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逐步开展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的示范应用。探索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此外,还提出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调价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9月20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修改意见或建议。
9月15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外公司)与荷兰斯特罗姆(Strohm)公司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海上风电输氢管道技术研发,并在广东海上风电项目进行落地示范,这标志着国家电投集团氢能业务等新兴产业国际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9月19日,全球最大煤制氢变压吸附装置项目在陕西榆林正式投入运行,将有力助推我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
9月15日上午,由东方氢能自主研制的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正式发运交付。
在有助于脱碳化的氢能技术领域,日本的优势笼罩阴影。调查世界相关专利的竞争力发现,日本在汽车燃料电池等的“利用”技术方面领先,综合实力也排在首位。但最近10年的相关专利申请件数比以前减少3成。以举国之力增加申请的中国超过美韩德,猛追至第2位。日本要主导氢能供应链,打造以低成本推进实用化和加以普及的框架成为课题。
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2018 年我国煤制氢规模约1000 万吨,占制氢总量的 40%;工业副产氢规模约 800 万吨,占制氢总量的 32%;而电解水制氢规模还较小,约 100 万吨,占制氢总量的 4%。
近日,深圳电力升级项目及洋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可行性研究配套的掺氢发电专题研究通过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气电集团”)组织的专家审查会,表明技术研发中心在掺氢发电技术领域的工程化应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9月14日,4辆广西首批商用氢燃料汽车在中国石化广西南宁石油新阳综合加能站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由中石化广西石油分公司协调推动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中外运广西有限公司、广西中邮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打造的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在广西初步形成,为推动氢燃料货车商业运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中国氢能新闻,氢能,氢能源,氢能源电池,氢能网,氢能燃料电池,加氢站,制氢,氢能汽车,氢燃料客车,储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