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奇蓁:占领未来核能制高点 中国在这些方面有后发优势

2018-06-05 11:08  浏览:  


中国在建三代核电捷报频传。台山核电1号机组和三门核电1号机组均陆续装料,“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按照预定工期有序顺利推进。

AP1000、EPR、“华龙一号”,是国际上采用最高安全标准的三代核电技术,这三种技术的首堆均在中国实现突破,也意味着中国在核电领域的风向标作用正在加速形成。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谋划和思考我国核能的未来显然意义重大。在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核能具有后发优势,要让我国核能实现从并跑到领跑,必须创新思维,在堆型发展和严重事故反应、耐事故核燃料、核电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提前布局,占领核能领域的制高点。”

中国核电具有后发优势

记者(以下简称“记”):自1985年秦山核电站建设以来,我国核电已经走过了30多年发展历程,我国核电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优势?

叶奇蓁(以下简称“叶”):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全世界先后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的中小型反应堆,人类进入核能利用时代。欧美国家大规模建造和使用核电应该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世界上绝大多数核电站都建于这一时期。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核电站。从世界核电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核电起步不算早。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核电技术是在发达国家大规模建造核电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核电技术发展起来的。

目前,世界上在运的核电机组大多是二代机型,而我国现在运行的核电机组,采用的多是二代改进型技术。另外,中国建造核电站采用的工业基础、技术基础也比早期核电站要先进。举个例子,我国核电建造过程中,压力容器法兰接管段锻件是统一的,反应堆的活性区是没有焊缝的,而过去的冶炼、锻造能力是没有办法实现这些技术的。

从运行方面来看,我国也吸取了国际上几十年的运行经验,特别是事故的经验,制定了完善的应对措施。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原因之一就是人机界面不够完善。我国核电站主控室人机界面都改善了,设立了主要参数显示系统,并且现在很多电站已经实现数字化了。要知道,全世界大多数核电站都不是数字化的。中国的每一位操纵员,在上岗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科学的培训。除此之外,每个电站都配备了模拟机,进一步提高了操纵员的运行能力。从我国核电运行业绩也可以看出,我国运行机组80%的指标优于中值水平,70%达到先进值,且整体安全指标逐年提升。

目前在建的三代核电,中国是最早引入和开发的国家之一。三代核电采用的都是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满足美国用户要求文件(URD)和欧洲用户要求文件(EUR)。中国率先引进并在三门、海阳建设首批4台AP1000先进压水堆核电厂,同时又在台山建设2台EPR机组。中国自主研发了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和CAP1400。如今,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4台首批“华龙一号”机组示范工程进展总体顺利。中国工程院、法国科学院、法国国家技术院3家单位在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联合报告中指出:世界上三代核电首堆工程大多拖期,除了中国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能在中国有这样的建设成果,也是因为我们吸取经验,把很多问题避免了。

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占了世界在建核电机组近一半。这么大规模的建造,必然积累大量的经验,也必然会锻炼人才队伍。而我们的装备技术,也在这个过程中走向先进。也正因此,才说我国核电具有后发优势。

记:现在核电行业经常提到一句话就是“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那么我国核电领域要实现领跑这一目标,是不是还面临一些挑战?

叶:当然,我们还需要在基础技术、基础科学、基础材料等领域发力。比如我们的很多材料都是进口,在基础理论方面也还需要下功夫,在软件方面也需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在完善了这些工作之后,我相信,有朝一日中国的核电技术会达到领先。

记:尽管我国核电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多积累,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核电已经两年多“零核准”,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叶:这里我想说,要对我国核电有信心。近几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出现了暂时的电力过剩,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还是需要发展能源的。目前,我国能源结构相当不平衡,火电占了60%以上,风电、太阳能近两年虽然发展很快,但是负荷因子不高,水电发展有限制,核电仅占3%~4%。这样的电力结构是不合理的,造成的污染排放问题很严重。中国承诺了减排,燃煤、天然气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应该予以发展。从核能本身的资源属性来看,我国的天然气和油气资源大都依靠进口,能源的安全性成问题,而核电是高密度的能源,它需要的燃料资源很少。此外,核电可以接近电力负荷中心,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东南沿海、中部地区能源紧缺的问题,减少电能输送的损失。

堆型+技术迎接核能的未来

记:核电是高科技产业,世界上很多国家也争先发展核电。您刚刚也说到,要对中国的核电有信心。而从这一轮核电竞技来看,中国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那么要让这一优势放大,如何布局核电未来产业?

叶:中国核电未来的发展,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堆的布局,还有一个是技术的发展。

从堆型发展上来看,一种是要发展功率大的反应堆,主要用于发电,既能支撑我国能源体系,又能支撑国家“走出去”战略。这种堆要实现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并且解决经济性的问题。

第二种是发展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反应堆,便于在边缘地区、海洋平台使用,提供采暖、发电、海水淡化、制氢等多种用途,一些旧的火电机组,也可以用小堆去取代。此外,当前我国正在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可自持的小堆也可以作为该能源系统的一部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针对小堆开展了相关设计、研究,但至今,小堆还未能展示出大规模应用的实用性。主要是因为开发的进程缓慢、单位造价高、安装复杂等。近年来,在美国能源部倡议下,国际上对小堆的兴趣越来越强烈。国际上目前有四五种主流小堆,目标是在2020~2030年左右建成。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都在开展相关研究。这里我想说,要切实满足市场需求,小堆必须真正采用创新的理念。小堆绝对不能是目前三代核电的“缩小版”,小堆的发展要充分吸取核能各方面发展优势。举几个例子,小堆可以采用高性能耐事故燃料,在事故发生的时候限制放射性物质的外泄;或者采用改进的堆芯,减少堆芯熔化的概率等……更多的可能性需要我们去创新。

再一个就是开发低温供热堆,专门针对供热。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排放严重,严重雾霾天气不少,核能供热代替燃煤有着可行性。中核集团开发的泳池式供热堆,可以做到零堆融,相当安全。由于供热堆只在供暖期间使用,它的扩展应用目前也在考虑,比如利用供热堆生产同位素。由于供热堆离城市近,便于短寿命同位素运输,将为推广同位素诊断和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记:在技术层面,核能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

叶:技术的持续改进主要是为了提高安全性。第一就是降低核电厂严重事故概率,要进一步研究堆芯熔化的机理以及堆腔注水技术,即使发生极其严重的事故,也要保证安全壳的完整性与可靠性,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

第二点就是开发耐事故燃料(ATF燃料),降低堆芯熔化的风险,缓解和消除锆水反应产生氢气爆炸的风险,提高事故下裂变产物的包容能力,从而提高核安全。ATF燃料的开发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全世界在运核电站多为二代核电站,要在二代核电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安全系统,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可以通过更换燃料,大大提高安全性。

第三点就是加强核电领域人工智能的研究。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核科技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人工智能在核电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核能行业的发展规划,需要深入应用以工业机器人、图像识别、深度自学习系统、自适应控制、自主操纵、人机混合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建模为代表的新一轮智能技术。

总体来讲,核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即从智能仪表、智能控制器到核电站全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建立。可以说,这一阶段我们已经有了基础。除了早期核电站如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一期,国内的电站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仪控系统。第二阶段是人工智能架构的建立。利用互联网+建立大数据系统,开发数字核电站和虚拟现实技术。现在核电站已经有了数字化的测量系统,但是如何把分散系统的智能集成统一的大智能,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第三阶段是核电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人工智能要具有自学习、自适应的能力,包括操作指导、事故处理指导,核电站高放射区域、不可达地区利用机器人系统维修。这些技术也将为严重事故处理和电站退役创造条件。

核电站在人工智能领域,要做到哪一点、做到什么程度,还需要研究。但是,核电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是一定的。人工智能是今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核电技术要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必须考虑占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东京电力公司宣布:日本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乏燃料棒全部移出

东京电力公司宣布:日本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乏燃料棒全部移出

东京电力公司2月28日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乏燃料池中的乏燃料棒已全部移出。这也是2011年福岛核事故中堆芯熔毁的三个机组中第一个移出所有乏燃料棒的机组。同样堆芯熔毁的1号和2号机组乏燃料池中仍然保存着上千根乏燃料棒。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负压,即使内壳受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到环境中去。”近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安全壳是保证电站安全的最后一道实体屏障,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
中广核“和睦系统”实现多堆型应用覆盖

中广核“和睦系统”实现多堆型应用覆盖

中广核在前不久召开的2021年度媒体通报会上,向社会披露了一年来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科技创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情况。据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袁昌红介绍,2020年,中广核实现上网电量2721.9亿千瓦时,较2019年增长超过100亿千瓦时。同时,中广核24台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紧急 "投资,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在2040年投运!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新报告称,如果对该项目进行 "紧急 "投资,一个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在美国投入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新报告建议,如果美国想利用其对ITER等多国项目的贡献,并乘着私人绿色能源投资的浪潮,现在是 "紧急 "推动重大投资的时候了,以建立一个试点核聚变能源工厂,并在2035-2040年之间投入使用。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