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风电开发已经延伸至我国所有的省份自治区。风电设备设计制造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设备设计、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能力。本期通过多位行业人士推荐,从多角度选取数个风电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超级工程,与读者共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大型风电基地建设
建设风电大基地是具有中国能源特色的战略性选择。我国的陆上风能资源集中在“三北”地区,风资源约占全国的80%,但多数处于电网末端,电网建设薄弱,电力需求较小,远离电力负荷中心,且风力发电与电力需求不匹配,这种分布特性决定了我国风电产业不能按照欧洲 “分散上网、就地消纳”的模式发展,只能采用“大规模—高集中—远距离—高电压输送”的发输模式。
2009年,《新能源产业规划》正式颁布,确定了6个省区的7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括甘肃、内蒙古、新疆、吉林、河北和江苏,其中内蒙古有2个基地。规定表明,如果配套电网按时建成,到2020年,7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总装机量将达12600万千瓦。《风电“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研究大型风电基地风能资源特点,结合电力市场、区域电网和电力外送条件,积极有序推进河北、蒙东、蒙西、吉林、甘肃、山东、江苏、新疆和黑龙江等9个大型风电基地建设。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采用世界首创风光储输联合发电技术路线,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规模最大、综合利用水平最高,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性示范项目。公开资料显示,该工程一期工程投资33亿元,已建成配套10万千瓦风电、4万千瓦光伏发电和2万千瓦储能电池的联合电站。二期在一期基础上继续延展范围、扩大增容,规划建设风电40万千瓦、光伏6万千瓦、储能5万千瓦。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探索出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163”卓越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的引领下,项目团队全面推进科技攻关与基础建设、生产管理双轨协同工作,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全球典范”。
三峡福建兴化湾海上试验项目
三峡集团积极推进与福建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以福建区域海上风电开发为蓝本,推进我国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率先在福清兴化湾建设首个5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7.74万千瓦),引入通用电气、金风、海装、太重、明阳、东气、上海电气、湘电等8家国内外厂商的14台风机同台竞技,机组容量全部为5兆瓦及以上,创造了我国海上风电机型最多、机型最新、单机最大的纪录。其中,该项目采用的上海电气6兆瓦海上风机是技术最成熟、商业化运行最成功的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该机组是上海电气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生产出适应中国海况的风电机组。它采用的是永磁直驱发电机,其优点是可以极大满足海上风力发电机的稳定性需求,机组采取“3+3”式独立系统并对关键部件进行了冗余设计,最大化地发挥了机组的功能。
中广核如东“双十”工程
中广核如东项目是我国首个符合“双十”标准(海上风电场原则上应在离岸距离不少于10千米、滩涂宽度超过10千米时海域水深不得少于10米的海域布局)的、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全场投运的离岸距离最远、装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5.2万千瓦,共安装38台风机,年上网电量可达4亿千瓦时。另外,该项目距离海岸约25千米,海底高程在-8米至-14.6米之间,项目攻克多项世界性难题,其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海上风电建设的核心技术,也让我国成为继德国、英国等国家后,少数几个具备海上风电建设核心能力的国家之一。
龙源安徽来安风电场
2011年5月,龙源电力在安徽来安建成国内首个大型低风速示范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4.75万千瓦。该工程的完工标志着我国首座大型内陆低风速风电场的建成,同时也结束了安徽省作为内陆大省无风电的历史。龙源来安风电项目引领我国低风速资源开发技术进步,推动大叶片技术升级,使得内陆地区大量低风速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开启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电投滨海海上风电场
国电投滨海北一期100兆瓦风电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全国44个海上风电项目中第一个投产的项目,也是国家电投集团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由国家电投江苏公司承担建设任务。滨海北一期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国家电投集团掌握了大功率、大规模、深海海上风电建设的世界领先技术,成为国内少数几个具有大容量、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建设能力的企业之一。据了解,滨海项目二期400兆瓦项目目前正在加快实施之中,三期300兆瓦项目计划明年开工。届时,国电投滨海海上风电场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