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雾霾日益严重,寻找替代能源已迫在眉睫。此前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替代散烧煤7400万吨。而这也预示了2018年清洁取暖工作将在更大范围更科学扎实地展开。自清洁取暖行动启动以来,京津冀地区便开始“煤改气、煤改电”工程,以缓解冬季频发的雾霾天气。在此背景下,核能供热成为未来破解我国清洁供热问题的关钥。
核能供暖,被称为“不冒烟的锅炉”。在各种新型能源利用形式的衡量中,核能供热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治理雾霾等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核电站热电联供与低温供热堆相结合,以低温供热堆替代核电厂和区域锅炉房热源承担城市基本热负荷,或将成为解决清洁供热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近两年,核能供热频繁见诸媒体,尤其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核能供热项目,已逐步加速产业化布局。
在我国持续推进清洁供暖的大形势下,核能供热经济优势明显。根据公开的池式供热堆相关成本数据,供热热价为40元/GJ,与燃煤供暖锅炉热价相当。尤其近年来,随着反应堆自然循环及远距离输热技术的发展,核能供热的安全性已大幅提高。在生态效益方面,一台400兆瓦的核能供热站每年可替代接近30万吨燃煤,减少烟尘排放超过3174吨,灰渣可达9.7万吨。
“由于核电站能源效率高,建设沿海核电站可有效解决北方东部沿海大城市热源紧缺问题;而低温小堆则更适用于可解决严寒内陆地区清洁热源不足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指出。其中,核能供热的突出优势则更表现在低温供热上。低温供热堆采用先进的一体化反应堆设计理念,安全性高,应用广泛,具有广阔市场需求。在实现批量化模块化之后,低温供热堆建造、部署时间大大缩短,仅需要2年左右即可建成。
且厂址适应性强、技术上可取消厂外应急等特点,也决定了低温供热堆建在城市周边、内陆偏远地区等厂址区域,也将使得电、热、水、冷多种能源供应成为了可能。诚如诚如作为国内首个核能供暖示范项目,2017年底中核发布的低温供热系统采用自主研制的“燕龙”反应堆,热功率超过387兆瓦,供热面积超过1894万平方米。截至当年底,该项目的演示堆已经实现连续安全供热168小时。
实际上,不止在供热领域,核能正朝着前景更为广阔、竞逐更加充分的示范商业环节演进。根据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从目前国内情况看,要想实现规划目标,预计至2020年将招标30台以上机组,如果按照每台机组150亿元计算,则总体市场空间近5000亿元。可以预见的是,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选择,核电也将在我国低碳能源体系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