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9.4万、77.4万辆,产量占比达到了汽车总产量的2.7%,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事实上,不管是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是提高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充电问题都是重中之重。
1月20日至2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8)”在北京召开。论坛上,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仍然是探讨的热点,各方专家汇聚一堂,畅谈己见。智慧的光芒在此聚焦,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而出,发展的趋势在此梳理一清。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电池技术和充电便利程度是推动产业爆发的关键所在,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推广的重要保障。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各类充电桩达到45万个,是2014年底的14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势头迅猛,较好满足了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但仍需持续推进。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居住地建桩问题明显缓解,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公共充电桩建设稳步增长,区域车桩比进一步优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私人充电桩已达24万个。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位列前三位,分别为8.3万个、7.8万个、3.9万个,三地保有量占全国比重超过80%;公共充电桩达21万个,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分布相对集中于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前10个省市占比超过80%,其中北京、广东、上海位列前三,分别为3万个、2.9万个、2.6万个。
在跨区域出行充电基础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在会上介绍,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累计投资280亿元,建成充换电站5000多座、充电桩5.6万个,形成“九纵九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覆盖高速公路3.1万公里,包含19个省、150个城市。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升,我国车桩比仍然偏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车桩比约为3.8∶1,距国家规划的1∶1还有一定差距。车桩比区域差异也很明显,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情况较为乐观,分别为1.5∶1,1.4∶1,和2.1∶1,中西部地区车桩比仍然偏高。
鼓励车企参与充电站建设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关乎新能源汽车能够跑多远,更关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只有实现了充电和加油一样便利,甚至比加油更便利,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
但目前,充电基础设施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盈利难的行业,正因如此,许多企业对于进军该领域积极性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专业人士指出,当前充电施设运营企业在整体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车企参与度相对较低。应支持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督促车企深度参与充电运 营服务。推动充电运营商与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等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运营效率。鼓励整车企业向充电服务运营商购买配套服务,更好发挥车企引领作用,促进车桩协同发展,提升用户充电体验。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吸引专业充电运营商负责运行维护,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事实上,在国外,车企往往是充电站建设的主体,如美国的特斯拉,既是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也是美国充电站建设的主力。此外,宝马、奔驰、福特、大众等知名车企也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时,纷纷致力于充电站建设。2017年,上述四家公司曾联合发文,宣布共同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将在多个国家建起电动汽车充电站。而在国内,情况正好相反,车企参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还很少。
行业内人士建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下一阶段,应鼓励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参与到充电站建设中来,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