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可燃冰试采成功的2017年,进入2018年伊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就传来好消息:新的一年将加快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在一个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我国自己手里的领域,国内环保企业将遇到怎样的未来?
2017年,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不仅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采的又一阶段性胜利,更是技术飞跃的有力证明。目前,我国已探明的可燃冰藏量相当于全国150年至160年用油所需。而且,随着地质探查技术迭代,搜索范围扩大,被探明的可燃冰规模可能还将增长。
也就是说,先不论能否全部开发出来,至少从可燃冰的储藏量上来看,大有发掘潜力。而从可燃冰的使用效率上来看,也要比目前的很多化石燃料更高。曾有报道称,如果汽车携带100升可燃冰,那么能够不停歇跑出4万多公里。虽然有夸大其词之嫌,但也不能否认其中对可燃冰未来的看好之意。
走过值得载入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史册的2017年,可燃冰迎来了2018,而在新的一年里,该产业就收获了喜报。在2018年1月23日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明确表示,我国将在2018加快可燃冰产业化蜕变。
没错,就是一直在业界持续热议的可燃冰商业运行的问题。自可燃冰试采成功以来,业界对于可燃冰何时能够彻底构建产业链闭环,实现市场化运作非常关注。2018年,我国将加强海洋地质调查,这无疑是为了摸清家底,持续发展可燃冰的新一轮契机。
更让可燃冰市场为之振奋的是,《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已经正式签署,保守估计,2030年有望实现可燃冰产业化。而就目前我国可燃冰开采情况来看,我国已经站在了国际前列,连连攻克了不少难题。
为了更好地支持未来可燃冰开发工作,科技部还批准了可燃冰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产业战略性发展的需求,能够聚集人才,研究制定标准,逐步增强可燃冰产业的有生力量和核心竞争力。当然,可燃冰产业化即将成熟,想要切入市场也必须拿出自己的“硬实力”。
循着整个行业发展的走向,缺什么补什么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也意味着在很多技术和装备上打上了“自主”的标签。这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是一个信号,商业化开发仍有待可燃冰相关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趁着东风起,国内环保企业何不加快布局。一如中集集团、中海油服、海默科技、神开股份等,目前概念板块一片飘红,形势大好。区别于很多中外“两分天下”的环保领域,我国拥有可燃冰核心技术的主控权,因此国内相关环保企业会有更多可供发挥的余地,在环保装备创新上,在环保技术改革上,都是如此。
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清洁能源的有生力量之一,其占据了储量丰富,开采技术国际领先等众多优势。随着可燃冰产业化目标的临近,国内发展相关环保设备,掌握相关环保技术的企业都将率先赢得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