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商机 毛遂自荐
拿到招标文件后,气电公司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制定标书,如何赢得业主的认可。大家商定:毛遂自荐,只许成功。
“伊拉克的蚊虫厉害,哈法亚的尤甚。”11月14日,哈法亚电站巡检设备的童占生和李焱森对记者说。此时,法哈亚电站正式投产发电、进入商业运行已满55天。
伊拉克哈法亚电站租赁项目成立于2016年下半年,总装机容量为60兆瓦。该项目是中国石油集团电能有限公司借助中国石油开发大平台,按照国际化管理模式自主经营开发出的一条“建设—拥有—经营”的BOO新模式。
2016年6月7日,在气电公司(原燃机电厂)哈法亚油田电站筹备紧急会议上,中油电能市场开发部和中国石油中东分公司取得联系,要将中国石油的两台燃机搬迁到伊拉克,“我们就是要在海外建设中国石油自己的电厂。”
2017年元旦刚过,哈法亚业主向全球发放了电站租赁项目标书。拿到招标文件后,气电公司连夜召开会议研究,立即组建起一支英文好、技术强的精英队伍,正式启动标书编制工作。“我们第一次编写国际标书,大家都感到无从下手,太难了。”谈起编写标书的艰难昼夜,气电公司原哈法亚项目部项目经理隋铭记忆犹新。两个多月时间,他们吃住在招待所,每天坐在电脑前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5+2”“白加黑”成了家常便饭,一句句地译、一页页地改,逐一扫清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饱含着工作组成员汗水和心血的2000余页标书终于如期完成。
2017年8月18日,中油电能成功中标伊拉克哈法亚租赁电站项目,签约额3120万美元。这是中油电能“走出去”以来中标的最大海外项目,也是第一个海外建厂项目。
庞然大物 跨国“长征”
到国外建电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项目可参考,摸着石头过河。
2017年10月,设备开始陆续运往哈法亚。今年2月24日,装载着两台燃气轮机、40台变电站开关柜等设备的34辆大货车从天津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跨国“长征”,陆续抵达项目现场。
其中艰辛,机械工程师苏旭波他们最清楚。去年11月,长途飞行了十几个小时的苏旭波抵达哈法亚。如何让这些“庞然大物”安全着陆?苏旭波绞尽脑汁。
集装箱里的备件繁杂,里面全是设备辅助配件,掏箱工作极其困难。外面是露天货场,风沙大,太阳照射强烈,还经常出现雨水天气,像蓄电池等备件必须在箱体里放置,然后移到其他空集装箱内再运出,工作量巨大。
进气冷却系统装置长12米、宽6米,需要两头对接才能装设在燃气本体进气道上,空间局限性影响了吊装工作。苏旭波指挥人员先将设备在空场上进行对接组装,然后将组装整体物件吊装至燃机进气口,这样可以避免二次吊装,节省了移动吊车的时间、消除了危险。
为了让两台重达50吨的主变压器安全落在基座上,在前期土建基础刚刚打定、吊车很难靠近主设备的情况下,技术人员连夜制定出最佳吊卸方案——将地面铺平,用枕木垫到上面,用两台吊车同时在两个方向互相照应起吊。经过4个多小时的作业,吊装作业顺利完成。
货车司机是当地人,不会说英语,交流困难。气电公司十佳青年、哈法亚电站建设的中坚力量郑彬,既当翻译又当统计员,加班加点查验箱单、调配车辆走向,确保了30多辆货车的100多件箱体全部安全卸载在货场上,没有一件破损和丢失,创下了气电人的卸车奇迹。
不计回报 倾情施工
这是中油电能人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座电厂,我们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用心。建成后,更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管理。
6月的伊拉克烈日炎炎,蚊虫无孔不入。每天上班,哈法亚项目部员工们都要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像阿拉伯人似的只露眼睛,不说话根本看不出是谁。
今年55岁的“赵老大”名叫赵凤学,是项目部的一名电气工程师。年过半百的他不甘落后,经常与年轻人比着干。今年3月,赵凤学来到哈法亚安装现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持续的高温天气,“赵老大”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大家对他身体的担心。
扛电缆,他二话不说,和年轻小伙子一起干,顶着烈日酷暑,几十斤重的电缆一趟一趟地来回搬运。在安装任务最紧张的时候,“赵老大”经常把最难干的工作独自揽下。
老师傅不计报酬、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年轻人。张雷是位80后,在机组升级改造中,他要把两台机组原有的控制盘上共计1400多根控制电缆全部拆下来做好标记、包上接头,然后再回接到新的控制盘上,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到机组的运行稳定。
张雷每天早上6时来到现场,白天拆线、晚上记录,常常忙碌到深夜。一次元件安装需要在狭小的安装间进行,对体力和毅力都是不小的考验。在高达50摄氏度的空间里,张雷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体现了年轻人的冲劲、干劲和拼劲。
付出终有收获。9月19日10时,中国石油电能有限公司首个在海外建设、拥有、运营的电站——伊拉克哈法亚电站并网发电,并获得PAC验收证书,正式转入商业运行。实现了“把电厂建到国外去”的梦想,对中油电能建设国际化电能公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