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世界石化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产业规模大幅扩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能力大幅提升,规模大幅扩张。2017年,我国炼油能力、原油加工量和汽柴油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8.65、8.04和10.9倍。目前炼油能力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原油输送管道从1978年的约6500千米,增至2017年的2.38万千米,增长约2.66倍;成品油管线从1978年的1000多千米,猛增至2017年的2.6万千米,增长约25倍。我国炼油能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有17万吨/年提升至1983年初1亿吨/年用了34年,从1亿吨/年升至2017年的8亿吨/年用了34年,每上1亿吨/年台阶最初用13年,以后逐渐加速,最快时只需1年,扩张速度之快世上少见。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装置规模大幅提高,园区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建设大有进展。改革开放40年,我国炼化工业的布局在发展中调整,在开放中优化,取得长足进步。炼油工业布局有了很大调整,油品流向与运输方式趋于合理。以乙烯工业为主的石化工业布局有了很大改进,全国各大地区都有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目前,全国千万吨级炼厂已达25家。2018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炼厂平均规模已分别达844万吨/年和765万吨/年,超过世界平均规模的759万吨/年,较1978年有很大提高(见表2)。当前,我国一大批企业发展成为炼化一体化企业,大连、镇海、惠州三大炼厂已跻身世界级大炼厂行列(2000万吨/年)。
炼油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炼油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60年代,通过技术攻关取得了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进步,可以生产各类主要油品。在此基础上,40年来通过自主创新、科研攻关,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式,从跟跑到并跑再到超越,我国炼油技术总体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已具备自主设计建设现代化千万吨级炼油系列装置的工程技术能力,拥有生产相当于欧Ⅴ、欧Ⅵ质量标准汽柴油的核心技术,渣油转换、提高轻油收率、多产汽油和芳烃、多产航煤、油化综合等多系列技术已经或正在取得突破。炼油所需的催化剂已实现自给,部分外销出口。我国炼油工业已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炼厂已具备加工世界上160多种不同国家、不同性质原油的能力,综合加工、深加工能力大幅增强。
40年来,我国油品质量有了极大提高。2000年,我国取消了含铅汽油的生产,取消了70号低标号汽油。2003~2018年完成了从国1到国5汽柴油标准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历时三四十年才完成的油品质量升级过程。2019年,我国将迎来全面生产使用国6标准汽柴油的时代。我国油品质量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少数指标已经超越。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炼油工业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并发展,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工业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华丽转身。我国油品出口量一路猛增,1978年为240多万吨,2017年仅汽、煤、柴油净出口量就达3950万吨,2018年更是突破4200万吨。我国已成为继印度、韩国之后亚太地区第三大成品油净出口国。石化产品也出现大进大出、互通有无的局面,国际贸易十分活跃。我国进口原油已形成东面海上、北面俄罗斯、西面中亚、南面缅甸的四大战略通道。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已完成一期和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现正进行三期的规划和建设。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已跻身世界500强前5位,在世界50强炼油公司、化工公司和石油公司中也名列前茅,正在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能源化工公司和综合能源公司努力。我国巨大的市场也吸引了不少著名国际石油石化公司进入,壳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BP、沙比克、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道达尔、韩国公司等都在我国投资合作建厂,或设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加油站等,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布局高端产品和产业。外资在华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等占比呈上升态势。
40年来,随着我国炼油工业规模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炼化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也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炼化企业“走出去”涵盖的区域已包括中亚、中东、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与数十个国家开展了包括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合资建厂、炼油工程输出、技术改造、出口转让技术、出口催化剂等在内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炼化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
在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绩的基础上,我国炼化工业正开启新的征程,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国炼化工业由大转强、进一步发展壮大面临着不少挑战,还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
对炼油工业来说,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炼油能力总体过剩。据初步测算,在满足国内需求并争取尽可能多的出口之后,2018年我国净过剩炼油能力在8000万吨/年左右,2020年为1.3亿~1.5亿吨/年,2025年将增至2.5亿吨/年以上;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偏低,目前仅为70%左右。二是环保压力加大,生态红线已成为影响炼油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环保高压下,石化行业作为国内排放大户更成为众矢之的、环保督察的主要对象。三是国内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加剧,随着对外进一步开放,外资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竞争之中。四是替代能源、新能源的崛起对炼油传统市场空间带来越来越大的挤压。如出现重大技术突破,将对炼油工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五是成品油出口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世界炼油能力和成品油过剩形势正趋于明朗化,我国成品油出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来自区内区外的多方竞争。六是国际竞争力不强。
虽然我国炼油产业还有不少问题,但也还存在着机遇。一是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油品需求仍处于增长期,同时替代能源还将有一个技术进步到技术突破的发展过程,尚不致于在短期内产生太大影响,因此油品需求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二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影响力扩大,“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进,我国炼化工业国际合作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转移、海外合作、出口贸易还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空间。三是我国石油化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中高端产品领域。
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逐步达到峰值,需求增长空间也逐渐缩小,国内外炼化市场竞争加剧,炼化产业必须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炼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由大转强。总的来看,要延续近期采取的有效做法。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瘦身健体,加快推进炼化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二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加大技术开发创新投入,力争炼化技术有新突破、上新台阶。三是调整存量,做好、做精、做优并严格控制增量,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高产能质量水平。四是加快“两化融合”,打造智能石化,支撑转型升级。五是主动作为,重视节能减排,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向绿色要效益。六是借“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东风,进一步推进炼化产业对外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作者: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