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射性核束加速器自主研发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2019-02-11 10:17  浏览:  

12月20日,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二司组织召开北京放射性核束加速器自主研发及应用(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项目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由陈佳洱、沈文庆、何多慧、夏佳文、唐立、马余刚、黄国俊、张闯、刘永、郭之虞、唐传祥、颜学庆、杜进、刘立业等专家组成。国防科技工业局、中核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原子能院院长薛小刚、副院长柳卫平,王乃彦、樊明武、张焕乔、赵志祥等院士、老领导,以及相关承研单位领导出席了鉴定会。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张天爵作的项目情况详细汇报。经质询、讨论,专家组形成了鉴定意见,并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认为,北京放射性核束加速器是我国核科学技术领域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平台,是目前我国唯一基于在线同位素分离 (ISOL)的放射性核束设施,是继欧洲ISOLDE、美洲ISAC等装置之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分辨ISOL装置;突破了10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高分辨同位素分离器和超导重离子直线增能器的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设计和自主建造,形成了一器多用、两器并用、多器合用、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紧凑结构的100MeV强流回旋加速器,突破了能量70MeV以上回旋加速器均采用分离扇或螺旋扇磁极的设计思路;获得了国际上紧凑型回旋加速器靶上最高束流功率并实现了最大的流强供束范围;突破了强流高亮度负氢离子源、中心区6D相空间匹配、功率高频系统的低电平高稳定度智能化控制、低流强束精确注入控制、引出轨道束流光学匹配、低温大抽速真空等核心技术,在束流线末端的束流收集器上,最高获得了52kW的靶上束流功率,加速-引出束流损失<1%;并实现了从10pA到数百µA共计7个量级跨度的流强供束范围,低流强束稳定度好于1%,在照射野为4.5×4.5cm²范围内均匀性好于93%;引出束流的能量从75MeV到100MeV连续可调,满足了不同领域应用对束流能量、流强的不同需求;解决了放射性核束装置的ISOL高分辨系统消能散关键技术问题,获得了大动态磁场范围、宽均匀区、高均匀度磁场;自主研发了ISOL多极透镜电源,并采用分段校正方法,实现了透镜电源宽范围正负双路同时输出的十万分之一高对称性和千分之一的高稳定性,使ISOL质量分析系统的分辨率达到24460。

北京放射性核束加速器自主研发及应用项目布局图

该项目是原子能院四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总投资3665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是在原子能院HI-13串列加速器的前端新建一台100MeV、200μA强流回旋加速器,一台质量分辨率为20000的在线同位素分离器;后端新建一台能量增益为2MeV/q的重离子超导直线增能器。该项目于2016年10月通过国防科技工业局验收,其关键技术和设备完全自主可控。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高强度、高纯度放射性核束设施领域空白,技术上具有重大自主创新,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专利70余项,授权40余项,制定了2项国内标准,1项国际标准已立项,发表文章、专著220余篇。该项目研制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的能量、加速引出效率、靶上束流功率和在线同位素分离器的分辨率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经用于空间电离辐射环境下单粒子效应、空间质子探测器标定、星用CCD图像传感器、放射性核束衰变与反应研究、核数据测量等核物理基础和应用研究。(文/魏素敏 图/张燕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负压,即使内壳受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到环境中去。”近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安全壳是保证电站安全的最后一道实体屏障,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紧急 "投资,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在2040年投运!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新报告称,如果对该项目进行 "紧急 "投资,一个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在美国投入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新报告建议,如果美国想利用其对ITER等多国项目的贡献,并乘着私人绿色能源投资的浪潮,现在是 "紧急 "推动重大投资的时候了,以建立一个试点核聚变能源工厂,并在2035-2040年之间投入使用。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

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独立自主研制的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系统(ADS)取得新进展,其关键系统超导直线加速器样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束流强度10毫安连续波质子束176千瓦运行指标,并于12日凌晨2:20实现10毫安束流稳定运行。
“十四五”内陆核电能否有所突破?

“十四五”内陆核电能否有所突破?

今冬寒潮席卷全国,华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再次凸显,再加上“十四五”开局,内陆核电的话题也被再次提出来讨论。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