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弃物处置,这门利润可观的生意正迎来它的全新成长时刻。
固废是传统的四大污染源之一。固废处理的矛盾随着总量的不断提升,成为当前无法逃避的现实。有关数据显示,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中,有1/4的城市缺少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这其中,“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0%,综合利用量平均每年也增长10%。”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李金惠指出。固废管理和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关系比较密切,当务之急是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
在固体废物管理中,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与处置等5个阶段是关键节点。但从源头上来说,生产者没有做到清洁生产,没有践行“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由于涉及到不同部门,因此通常是环保部门负责垃圾分类投放,而城建部门负责垃圾运输,但是运输后的垃圾是如何处置的,公众一般不得而知。而我国城市垃圾产量超过四亿吨,这意味着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潜力大。
事实上,不久前出台的“无废城市”建设方案,正是剑指这一市场的顽疾。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9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约10个有条件、有基础且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预计两年时间内在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这也是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城市等之后,“无废城市”建设开始提上日程。
根据《方案》,“无废城市”建设将持续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废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具体举措上,主要围绕理顺城市层面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的体制和长效机制下功夫。现阶段以大宗工业固废、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废为重点,强化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方案》明确,试点城市由省级有关部门推荐,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筛选确定。
由此也将进一步催生出“无废城市”建设背后的数万亿元处置市场前景。以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到原材料开采,再到销售使用和废弃,都是“无废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无论是模式研究和探索,适用技术应用与推广,还是设备装备制造,运行与管理人员培训都会出现需求高峰。《方案》指出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前提下,依法合规探索采用第三方治理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实现与社会资本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元,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新动能。“10个试点城市确定后,才能估算出市场规模,但根据这几个领域的基数以及关联度和协同性看,万亿元市场空间是有的。”另据公开资料,我国固废市场规模将从占环保投资总额不到10%增至“十三五”的25%左右。
而要实现上述想象空间,则必须要求整个处置产业链的正规化与规范化,对整个产业体系进行重新“洗牌”。从前端的分类、中端的运输和末端的治理,整个产业的商业运行模式与生态体系构建都需要统一的规划与实施。对于消费者来讲,流通领域和生活领域的减量化需要时间和过程,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也是倒逼人们转变生活方式的一种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