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参与治霾保卫战的方式:不止清洁供热,减少雾霾源头,还有核空气净化

2019-03-06 14:43  来源:中国核工业  浏览: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总的来说,这场攻坚战开局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说。

他话锋一转,又说到:“当前的形势一点也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还相当严峻。北京这几天的雾霾污染天气我想就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渴望蓝天

雾霾已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污染种类之一。雾霾迷城的日子里,人们困在灰蒙蒙的大气中,犹豫着戴不戴口罩,一边控诉着重度污染,一边与PM2.5各种亲密接触。

雾霾最直接刺激的是呼吸系统,还有研究表明其提升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013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经过整理全世界1000多个相关研究报告后得出了“空气污染致癌”这个结论,同时也明确把空气颗粒物(包括PM2.5)列为一级致癌物质。2016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研究显示,科学家们首次在人类的大脑中发现了空气污染造成的微小磁性颗粒,且认为这些颗粒是引发阿尔兹海默症的一个可能原因。

对于儿童而言雾霾的危害可能更加严重。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速率要高于成人,更经常地用嘴呼吸,而且肺功能及免疫机制发育还不成熟,PM2.5的入侵更容易,对其健康可能产生更大影响,包括引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延迟肺功能发育等。

雾霾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当下只有较敏感的人群才会有呼吸不适、咳嗽等直接反应,一些人在雾霾天觉得心情压抑,但并不一定意识到雾霾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加上环境问题作为个体难以掌控,无奈之下人们往往选择漠视的态度,就在近几日空气重度污染的北京街头,很多老人孩子一样没有防护就出门,一眼望去行人佩戴口罩的寥寥无几,被问及时有人自我安慰道“习惯了就好”。

依靠适应性来增强对雾霾的抵抗能力,这种想法没有科学依据,也不合逻辑。疫苗能够帮助我们增强免疫能力,首先是采用经过减毒或灭活等处理后无害的病原微生物,其次原理是基于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和记忆性以及一定的免疫期,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免疫记忆细胞,具有记忆能力,能识别与注射疫苗相同的抗原,从而在病原微生物再次入侵时产生抗体发挥免疫功能。对于PM2.5,未发现人体存在相应反应机制。

因此,对待雾霾问题还是必须正视。除了室内使用净化器、减少外出活动、佩戴能过滤PM2.5的口罩等防霾举措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更是治本之策。

对此,中央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今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其中一项也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雾霾治理正在推进,在这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中,核技术或可担当重要角色。

清洁供热

治霾的当务之急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包括减少燃煤以及煤的清洁使用。在去年3月19日的“部长通道”上李干杰曾表示,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中央治理雾霾、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决策部署,一定要坚定不移推动下去。

据了解,我国共有15个省、市、自治区需要冬季供暖,且供暖面积还在以年均约10%的增速飞速扩大,在2015年已达131亿平方米。供暖需求的飞速增长导致我国北方地区供热能力无法及时跟进。目前,城镇集中供热中燃煤热电联产占48%,燃煤锅炉占33%,清洁热源不超过4%。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低,特别是部分地区冬季大量使用散烧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

清洁供热、低碳发展要求取代散煤燃烧和小锅炉,压减大型燃煤锅炉已经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在清洁热源上,我国的天然气缺口严重,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程度较低,寻找新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

核能供热为之提供了重要选项。作为一项较成熟的技术,核能供热在我国曾一度备受关注,但由于当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尚不严重,替代燃煤的紧迫性尚未显现,未能得到推广应用。而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下,核能供热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关系北方地区人民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必要性凸显。

国际上,核能区域供热技术应用已具有一定规模,部分核电站的机组在发电的同时,产生热水或蒸汽用于区域供热,也即热电联供的方式。核电站热电联供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益,另一方面也解决核电站周边的供热问题。目前全世界在运核反应堆中有超过1/10的机组实行热电联供,主要分布于寒冷的东欧地区。

其中,俄罗斯核能区域供热的经验最为丰富,截至2011年底,共有9座核电站的29台机组实行热电联供,占俄在运机组总数的85%。其用户既包括厂区内的供热系统,也包括分布在核电站周边3km~15km范围内的城镇居民,供热输出功率范围在25MW~200MW。

国内最早是徐大堡核电基地开展了核电站热电联供的研究,做了热电联供的设计方案,并与绥中签订了相关协议。东北有许多火力发电厂是热电联供的,核电站也可以适应当地需求。海阳核电也在开展这方面工作。最近,秦山核电也在进行热电联供的调研,以替代地方自备电厂和小锅炉,使燃煤减少。

除了大型核电机组的热电联供,专门的小型供热堆是另一个核能供热的方向。目前,我国十部委已发布规划,提出安全发展低温泳池堆供暖示范。

低温泳池堆的原理是将反应堆堆芯放置在一个常压水池的深处,利用水层的静压力提高堆芯出口水温以满足供热要求。热量通过两级交换传递给供热回路,再通过热网将热量输送给用户。

中核集团已经于2017年12月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进行了低温供热堆试验演示,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示范工程,预计在2020年前后建成投运,在2020年后实现产业化发展。

数据显示,一座400MW的低温供热堆能够对1000万~2000万平方米建筑进行供暖,满足县级市采暖供热要求。在燃料消耗上,一座400MW的低温供热堆每年消耗的核燃料仅大约2.5吨,可替代32万吨燃煤或16000万立方米天然气。而在供热成本上,核能供热远优于燃气、用电,可以比拟燃煤,批量化之后还可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性。

环保需要核力量

核参与治霾保卫战的方式不止清洁供热,减少雾霾源头,还有核空气净化。

核空气净化在一些核设施里面会用到,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为人提供好的工作环境;二是为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舒适的环境;三是限制和控制核通风污染工业废气的排放。核空气净化属于辐射防护、放射性废物处理、采暖通风等形成的交叉领域,面向五类污染物:气溶胶、碘、惰性气体、氚、活化产物。

中核集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表示,自1964年以来,该院在放射性气溶胶、碘、惰性气体的净化与滞留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化研究成果。其在核空气净化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能够为很多核设施、核电站提供吸附器。其推出的空气净化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此外,核技术也应用到其他环境领域,包括污染监测和三废处理等。中国第一个电子束辐射处理烟气废气示范工程建于成都。随着国内推出趋于严苛的环保标准,对工业废水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内利用电子加速器处理工业废水已经步入产业化阶段。在该领域,我国有广泛的市场。按照2014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05.3亿吨计算,每天排放超过5600万吨,每套电子束辐照装置处理能力为5000吨/天,按照5%的工业废水采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处理计算,需要电子束辐照装置600套,对应市场规模近100亿元。而在一些新的环保领域,比如室内家具污染、轮船废水处理方面,核技术应用也有新的市场。

李干杰谈污染防治时说到的“六个做到”中的第三个做到,就是做到综合施策,既运用好行政和法治的手段,同时也更多地运用好市场经济和技术的手段。

核技术应用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中国有三分之一的行业与核技术紧密相关。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09年核技术评价报告所指出的:“就应用的广度而言,只有现代电子学与信息技术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在核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其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无疑将会对后者的升级改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核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可以也应当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正确地应用核技术不仅不会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产生危害,还能做出巨大的积极贡献。核技术目前已经在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泥沙侵蚀环境、宇宙环境以及灾变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这些成果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从当前世界各国核技术应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来看,核技术参与到环境问题的解决进程中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核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更多更好地将核技术运用到环境保护中,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等战役,造福民计民生乃至子孙后代,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负压,即使内壳受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到环境中去。”近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安全壳是保证电站安全的最后一道实体屏障,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紧急 "投资,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在2040年投运!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新报告称,如果对该项目进行 "紧急 "投资,一个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在美国投入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新报告建议,如果美国想利用其对ITER等多国项目的贡献,并乘着私人绿色能源投资的浪潮,现在是 "紧急 "推动重大投资的时候了,以建立一个试点核聚变能源工厂,并在2035-2040年之间投入使用。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

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独立自主研制的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系统(ADS)取得新进展,其关键系统超导直线加速器样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束流强度10毫安连续波质子束176千瓦运行指标,并于12日凌晨2:20实现10毫安束流稳定运行。
“十四五”内陆核电能否有所突破?

“十四五”内陆核电能否有所突破?

今冬寒潮席卷全国,华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再次凸显,再加上“十四五”开局,内陆核电的话题也被再次提出来讨论。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