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又被称作天然气水合物、甲烷水合物、甲烷冰、甲烷气水包合物(Methane ice),最初人们认为只有在太阳系外围那些低温、常出现冰的区域才可能出现。但在上世纪30年代,人们在铺设天然气管道的过程中,发现管道内经常被奇怪的“冰块”堵塞,后来科学家对“冰块”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是一种天然气和水的结合物,俗称可燃冰。此后在地球上许多海洋洋底的沉积物底下,甚至地球大陆上也有可燃冰的存在,其蕴藏量也较为丰富。甲烷气水包合物作为石油、天然气的新时代替代能源而备受期待。
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有100万亿立方米,南海资源量达到了85万亿立方米,是全国常规天然气储量的2.1倍以上。2008年,我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是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2017年我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矿物种,成为了我国的第173个矿种。同年,由西南石油大学和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研制的固态流化开采技术,在中国南海海域试开采成功,并实现了可燃冰的连续试开采。据资料显示,全球的可燃冰储量目前可供人类使用长达1000年之久,但是人类已探明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带,加上可燃冰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不稳定资源,导致开采难度十分困难。因为在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必须保持可燃冰的固态,如果变成气体就直接会进入大气层,给地球带来严重的灾难。现在各国开采可燃冰面临的问题都无非是两点,一是如何让可燃冰保持稳定的固体形态,而是如何收集开采可燃冰时所释放出来的甲烷气体。
针对种种问题,在去年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大会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21个国家5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勘探开发领域的新课题、新难点、新技术、新装备等研究成果开展了学术交流。会议指出:虽然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开采方法、装备、运营模式等方面都还面临巨大挑战。
报告指出,从开发角度可以将天然气水合物细分为六级,不同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报告提出,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常规气“三气合采”可能是人类早期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会上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院士表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配置技术是造福于人类的,是世界的,希望全世界科学家们加强国际合作,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打造世界新能源命运共同体,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