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质发电行业的“行家”,李晓鹏委员表示,生物质发电行业不仅具有能源属性,还承担着环保、民生责任。但相较于风电、光伏发电,它还属于弱质产业,盈利水平弱、抗风险能力差。据测算,一座年处理规模30万吨的农林生物质发电厂,在缺少国家电价补贴收入情况下,每年将亏损3500万元。特别是近年来补贴拖欠矛盾日益突出,这一行业更是后劲不足。生物质发电行业的补贴主要来自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基金的补贴对象包括了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项目,近年来,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对行业发展形成了较大冲击。
对此,李晓鹏委员建议,第一要稳预期。要继续保持生物质发电支持政策,优化支持方式。继续发挥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及电价补贴的激励作用,相关基金对生物质发电企业支持政策延续到“十四五”期间;“十四五”之后由国家层面设立用于支持生物质发电发展的生态环保类基金;增加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行业升级的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研发、标准制定、示范工程、标杆企业,开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大科技攻关和政策体系研究。
第二就是要补缺口。对于存量项目补贴资金缺口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如对于已发布的补贴政策,政府应承担履约责任。可发行可再生能源专项债,解决补贴拖欠。
第三要快创新。李晓鹏委员建议,加大支持力度。一是研究实施可再生能源补贴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或资产证券化业务,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二是探索村集体、农村经济组织等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相关项目投资,更好发挥生物质能利用在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