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福:广东电网关于“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经验总结与分享

2019-04-12 16:35  浏览:   会议之声  影像中心 


《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暨“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研讨会,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陈建福。主旨演讲:广东电网关于“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经验总结与分享。

以下是会议实录:

陈建福:非常感谢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我们这个机会介绍项目。我从四部分简单分享:

项目的总体情况。我们的项目叫支持能源消费革命的城市园区双级“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是国家能源局第一批55个示范项目之一,是3月15日第一个通过验收。当时的定位和目标,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园区双级的,对关键技术以及互联网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综合创新。城市级有核心的包括海量多能源信息的结构域融合,新兴运营机制,商业模式的创新示范。园区有高可靠性的配网,多能协同运营。

第二是对项目的策划。核心是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确定建设模式,按一般的互联网建设,有一个应用层来解决一些价值实现的问题。包括多能协同运营,“源-网-荷”互动,为以后提供开放的平台合作模式,打造开放的能源生态圈制支撑。

应用层下面有一个信息层,解决数据融合,提供标准开放的接口。

为确保应用层价值的实现,这是我们的特点,我们需要物理层解决能源互联互通,以及提高现在配网高效灵活的问题,整个提高配电网络智能高效的问题。

第三是项目的基本关联。项目投资2.7亿元,纳入南网智能电网重点项目管理,参与产学研合作单位非常多有24个,分4个项目具体组织和实施。有配网、横行的高可靠性配网,大数据云平台,运营管理应用。

第二部分汇报我们的实施情况和一些亮点。

项目是去年12月25日完成了一些主体工程,大数据平台,应用层的初步验收,投入试运行。简单把相关情况汇报一下。

物理层。首先是在唐家建设了一个柔性直流配电网。有三端,我们觉得有工程华意义的配电网络,有微网,作为直流负荷端,形成了四端,通过中间的直流电的连接,连接配置了相关的直流断路器以及保护。第二是高可靠性配电网。这是在横琴,主要是网络结构和电压层级优化,是220/20kV,是三层的配网结构,配备了一个长度比较好的自愈系统。

第二是信息层。里面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海量综合能源数据接入与集成,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的技术,建设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核心是标准接口和开元的协议。

为了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采用了云平台分区进行部署,采用了微服务架构,实现需求快速响应,提升用户体验。利用区块链技术,开了交易平台。

应用层的的核心有两方面。一个是多能协同运营与分布式资源管理。定位在横琴区域,根据价格因素考虑到一个多能协同运营的功能,提供这么一个机制,可以把多能的运行状况信息进行采集,推出了运营优化的策略引导我们的环节行为,减少生产成本。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打破冷热电气多能联合运营的壁垒。二是提供分布式资源管理的平台。为分布式资源的规划、建设、运营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建设首个开放互动的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平台。我们希望平台为我们以后进入互联网的各种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这例报告了我们现有的一些客户,包括居民客户,工商客户提供服务。为新的能源运营商,比如说现在广东多的售电公司提供服务,能为我们的系统集成商提供需求侧响应的管理服务。也为分布式能源用户提供运营和托管、运维等服务。

项目的亮点。物理层是填补是柔直成套设计的技术空白。技术创新包括交直流混合配网协调控制策略,共用转移支路的多端口直流断路器结构。设备研究,是IGCT交叉钳位的柔直流阀,功率有一个大的提升。世界容量最大的柔直容量最大的20MW。4台MW级的变压器目前投入运行。

信息层。主要是对数据模型扩充,包括综合能源各方面,除了常规的电,热冷气等综合模型,支持融合应用。建成了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完整覆盖综合能源信息,支持今后开展综合能源运营管理的互联网化的平台。

应用层。提出了多能系统与虚拟电厂的运营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是符合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有这么几种,一个是平台服务,一个是服务平台,绿证交易的商业模式。

第三部分,简单分享一下实施经验和总结。

项目实施我们认为当时面临了这么一个困难:

一个是对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模式、理念很多,真正实现还是比较少的,如何真正建设当时有一些困难,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大。

二是市场环境还不是很成熟。一个是电力市场,包括市场主体还比较欠缺。

三是大众的思维意识与理念的转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共享信息、资源,初步有一个意识,但是真正拿出来共享,利益如何共享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一方面如何信息共享,信息安全还有欠缺。对电网公司来讲,以前建信息化的平台,基本上是内部的平台,现在按能源互联网的模式建设,要向开放的互联网化平台进行转型,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怎么解决安全的问题,以用户的体验作为导向的问题。项目管理涉及到的产学研非常多,带着一些协调管理当中的困难。

具体在各个阶段有一些措施。前期的时候做了一些大量的调研,到项目管理有经验的单位组织交流,确定了项目管理的模式问题,对项目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成本风险,设备研究风险进行了评估和控制。

在立项与启动阶段。通过前期调研确定了三层:物理层、信息层、应用层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三层建设模式。我们觉得还是从实践来看还是比较有效的。根据三层模式,把大项目分成四个子项目进行管理,有柔直、横琴、大数据云平台、配电网。我们采用了总承包的模式,新研发的设备很多,怎么解决新设备的研发周期,质量控制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设备集成化,是我们广东电网电科院下面的一个技术公司,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来协助我们做好新设备的研发工作。

进入实施的第一步非常关键,解决好一些理论研究的方案,论证的问题。我们联合清华大学的郑老师、陈老师他们,包括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团队给了我们大量的支持,开展了装机工作。有16项的关键技术研发,包括柔直回路、设备、选型、需求响应、挖掘等等,总共有16项。我们组织了方案设计与专家论证,抓好核心装备的研制,这方面采用了风险的分解,对关键设备选用了不同厂家,不同形式进行研制。我们里面很核心的,是依托与清华大学来进行研制。

工程建设阶段。这个我多讲了,简单说一个进度管控,质量管控,对数据安全也做了一些工作。确实是一些用户,电网运营,或者是企业行业的用电数据的安全问题,要支持以后其他市场主体如何开展一些应用,这是需要内外网进行部署,经过百度技术,把内网的资源经过脱理技术把百度放在外部的云平台上。

还有一个功能比较困难是跟用户的沟通协调问题,刚刚孙老师讲,如何打破各个行业的壁垒,对我们来讲是比较难的。核心方面揭露一些分布式能源,冷热电气,除了电之外的其他能源系统的数据的接入,我们觉得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也采取一些措施,研发非氢路的综合能源采集终端,降低给用户带来的不便。下一步根据建设,我们组织了今年的成果编制,包括制定编制,经营推广。

小结我说一下。前面讲完了过程,遇到的困难,采取的措施,我想稍微小结一下,谈一些体会。

一是项目本身还是非常好的。我们觉得项目有指导意义,也对下一步的能源互联网有示范引领作用。所以这个项目当时吸引了各方面的主体参与,得到了国家能源局、政府,南网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对能源互联网的项目有促进作用,也结合了南网公司的战略转型,我们觉得项目非常有意义。所以项目本身的选题、内容都非常好,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对项目得到很好的实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项目如何精心策划。核心我们觉得把能源互联网化的一些理念、目标,如何结合我们的设计,让它具体化能落地,能真正运营起来,这个是当时我们想的比较多。二是综合性的项目,园区怎么做,面向一个地区级的城市怎么样去做。而且要如何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标准创新方面如何有所收获,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项目策划工作,定目标阶段就把这些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根据这个目标以及任务,确定了刚刚讲的建设模式,能分成四个项目来进行组织实施,我们觉得对项目成功建设都是很重要的一步,要策划好这个事。

三是注重创新。在策划阶段,就对创新也提出来一些具体的目标,跟我们清华顶尖的团队,当时瞄准国际上的领先方面的技术创新,到底国际上是怎么做的,这方面我们觉得欧美的市场意识,市场的建设确实要比我们灵验很多。整个能源互联网在应用层,我们基本上瞄准了欧美当前的市场运作方式,以及市场建设,市场蓬勃,是什么样的市场,这方面我们觉得定位还是比较明确的,瞄准的方向也是比较好的,基本上实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这样给我们后面整个项目的建设带来很好的建设。

在项目管理方面,项目本来是一个示范项目,我们电网公司内部是作为项目管理的,里面有很多的创新东西的。我们找了科技部配套了一些科技项目进行了创新、研发论证。再工程管理上面,应用了目前比较好的总承包的模式,可以减少很多的协调问题,引进设备集成化,协助我们抓好新设备研发和质量监控的问题。

四是如何做好统筹协调的问题。刚才讲了,一个是解决多学科技术交叉,产学研单位,里面核心解决一些技术创新协同的问题。也有刚才讲的,解决外部的协同问题。我们实际上这个模式既有一个技术的团队,解决前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加上各个项目,比如说柔直有一个基建部作为管理单位,我们信息层、应用层的项目由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项目进行管理,既有技术管理团队,加上常规项目管理的团队来协调推进这个事。这就是我们的一些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第四部分,工作建议。

进一步推进能源市场建设,研究市场机制,完善交易品类,挖掘提升分布式能源,用户需求弹性资源的市场价值。

积极扶持和培育新兴市场主体,破解多能分布式能源所有权运营的问题,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可行的合作方式。

三是组织制定或者是行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标准体系,总结经验,规范有序推进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发展。

我为大家分享完了,谢谢。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嘉宾确认,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互动对话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互动对话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互动对话主持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硏究员王建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程寒松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氢能技术中心主任王小博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先行技术中心新能源高级经理吕新廷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车辆动力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徐梁飞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李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
AP中国氢能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空气化工产品(中国)公司 鲁黎黎]

AP中国氢能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空气化工产品(中国)公司 鲁黎黎]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氢能业务发展经理鲁黎黎:AP中国氢能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分析[上海舜华新能源公司 姚才华]

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分析[上海舜华新能源公司 姚才华]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才华: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分析
燃料电池在车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郝冬]

燃料电池在车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郝冬]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燃料电池学科带头人、平台总监郝冬:燃料电池在车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测试与智能模拟[华中科技大学 李曦]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测试与智能模拟[华中科技大学 李曦]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李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测试与智能模拟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