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暨“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研讨会,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陈建福。主旨演讲:广东电网关于“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经验总结与分享。
以下是会议实录:
陈建福:非常感谢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我们这个机会介绍项目。我从四部分简单分享:
项目的总体情况。我们的项目叫支持能源消费革命的城市园区双级“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是国家能源局第一批55个示范项目之一,是3月15日第一个通过验收。当时的定位和目标,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园区双级的,对关键技术以及互联网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综合创新。城市级有核心的包括海量多能源信息的结构域融合,新兴运营机制,商业模式的创新示范。园区有高可靠性的配网,多能协同运营。
第二是对项目的策划。核心是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确定建设模式,按一般的互联网建设,有一个应用层来解决一些价值实现的问题。包括多能协同运营,“源-网-荷”互动,为以后提供开放的平台合作模式,打造开放的能源生态圈制支撑。
应用层下面有一个信息层,解决数据融合,提供标准开放的接口。
为确保应用层价值的实现,这是我们的特点,我们需要物理层解决能源互联互通,以及提高现在配网高效灵活的问题,整个提高配电网络智能高效的问题。
第三是项目的基本关联。项目投资2.7亿元,纳入南网智能电网重点项目管理,参与产学研合作单位非常多有24个,分4个项目具体组织和实施。有配网、横行的高可靠性配网,大数据云平台,运营管理应用。
第二部分汇报我们的实施情况和一些亮点。
项目是去年12月25日完成了一些主体工程,大数据平台,应用层的初步验收,投入试运行。简单把相关情况汇报一下。
物理层。首先是在唐家建设了一个柔性直流配电网。有三端,我们觉得有工程华意义的配电网络,有微网,作为直流负荷端,形成了四端,通过中间的直流电的连接,连接配置了相关的直流断路器以及保护。第二是高可靠性配电网。这是在横琴,主要是网络结构和电压层级优化,是220/20kV,是三层的配网结构,配备了一个长度比较好的自愈系统。
第二是信息层。里面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海量综合能源数据接入与集成,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的技术,建设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核心是标准接口和开元的协议。
为了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采用了云平台分区进行部署,采用了微服务架构,实现需求快速响应,提升用户体验。利用区块链技术,开了交易平台。
应用层的的核心有两方面。一个是多能协同运营与分布式资源管理。定位在横琴区域,根据价格因素考虑到一个多能协同运营的功能,提供这么一个机制,可以把多能的运行状况信息进行采集,推出了运营优化的策略引导我们的环节行为,减少生产成本。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打破冷热电气多能联合运营的壁垒。二是提供分布式资源管理的平台。为分布式资源的规划、建设、运营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建设首个开放互动的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平台。我们希望平台为我们以后进入互联网的各种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这例报告了我们现有的一些客户,包括居民客户,工商客户提供服务。为新的能源运营商,比如说现在广东多的售电公司提供服务,能为我们的系统集成商提供需求侧响应的管理服务。也为分布式能源用户提供运营和托管、运维等服务。
项目的亮点。物理层是填补是柔直成套设计的技术空白。技术创新包括交直流混合配网协调控制策略,共用转移支路的多端口直流断路器结构。设备研究,是IGCT交叉钳位的柔直流阀,功率有一个大的提升。世界容量最大的柔直容量最大的20MW。4台MW级的变压器目前投入运行。
信息层。主要是对数据模型扩充,包括综合能源各方面,除了常规的电,热冷气等综合模型,支持融合应用。建成了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完整覆盖综合能源信息,支持今后开展综合能源运营管理的互联网化的平台。
应用层。提出了多能系统与虚拟电厂的运营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是符合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有这么几种,一个是平台服务,一个是服务平台,绿证交易的商业模式。
第三部分,简单分享一下实施经验和总结。
项目实施我们认为当时面临了这么一个困难:
一个是对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模式、理念很多,真正实现还是比较少的,如何真正建设当时有一些困难,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大。
二是市场环境还不是很成熟。一个是电力市场,包括市场主体还比较欠缺。
三是大众的思维意识与理念的转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共享信息、资源,初步有一个意识,但是真正拿出来共享,利益如何共享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一方面如何信息共享,信息安全还有欠缺。对电网公司来讲,以前建信息化的平台,基本上是内部的平台,现在按能源互联网的模式建设,要向开放的互联网化平台进行转型,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怎么解决安全的问题,以用户的体验作为导向的问题。项目管理涉及到的产学研非常多,带着一些协调管理当中的困难。
具体在各个阶段有一些措施。前期的时候做了一些大量的调研,到项目管理有经验的单位组织交流,确定了项目管理的模式问题,对项目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成本风险,设备研究风险进行了评估和控制。
在立项与启动阶段。通过前期调研确定了三层:物理层、信息层、应用层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三层建设模式。我们觉得还是从实践来看还是比较有效的。根据三层模式,把大项目分成四个子项目进行管理,有柔直、横琴、大数据云平台、配电网。我们采用了总承包的模式,新研发的设备很多,怎么解决新设备的研发周期,质量控制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设备集成化,是我们广东电网电科院下面的一个技术公司,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来协助我们做好新设备的研发工作。
进入实施的第一步非常关键,解决好一些理论研究的方案,论证的问题。我们联合清华大学的郑老师、陈老师他们,包括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团队给了我们大量的支持,开展了装机工作。有16项的关键技术研发,包括柔直回路、设备、选型、需求响应、挖掘等等,总共有16项。我们组织了方案设计与专家论证,抓好核心装备的研制,这方面采用了风险的分解,对关键设备选用了不同厂家,不同形式进行研制。我们里面很核心的,是依托与清华大学来进行研制。
工程建设阶段。这个我多讲了,简单说一个进度管控,质量管控,对数据安全也做了一些工作。确实是一些用户,电网运营,或者是企业行业的用电数据的安全问题,要支持以后其他市场主体如何开展一些应用,这是需要内外网进行部署,经过百度技术,把内网的资源经过脱理技术把百度放在外部的云平台上。
还有一个功能比较困难是跟用户的沟通协调问题,刚刚孙老师讲,如何打破各个行业的壁垒,对我们来讲是比较难的。核心方面揭露一些分布式能源,冷热电气,除了电之外的其他能源系统的数据的接入,我们觉得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也采取一些措施,研发非氢路的综合能源采集终端,降低给用户带来的不便。下一步根据建设,我们组织了今年的成果编制,包括制定编制,经营推广。
小结我说一下。前面讲完了过程,遇到的困难,采取的措施,我想稍微小结一下,谈一些体会。
一是项目本身还是非常好的。我们觉得项目有指导意义,也对下一步的能源互联网有示范引领作用。所以这个项目当时吸引了各方面的主体参与,得到了国家能源局、政府,南网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对能源互联网的项目有促进作用,也结合了南网公司的战略转型,我们觉得项目非常有意义。所以项目本身的选题、内容都非常好,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对项目得到很好的实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项目如何精心策划。核心我们觉得把能源互联网化的一些理念、目标,如何结合我们的设计,让它具体化能落地,能真正运营起来,这个是当时我们想的比较多。二是综合性的项目,园区怎么做,面向一个地区级的城市怎么样去做。而且要如何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标准创新方面如何有所收获,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项目策划工作,定目标阶段就把这些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根据这个目标以及任务,确定了刚刚讲的建设模式,能分成四个项目来进行组织实施,我们觉得对项目成功建设都是很重要的一步,要策划好这个事。
三是注重创新。在策划阶段,就对创新也提出来一些具体的目标,跟我们清华顶尖的团队,当时瞄准国际上的领先方面的技术创新,到底国际上是怎么做的,这方面我们觉得欧美的市场意识,市场的建设确实要比我们灵验很多。整个能源互联网在应用层,我们基本上瞄准了欧美当前的市场运作方式,以及市场建设,市场蓬勃,是什么样的市场,这方面我们觉得定位还是比较明确的,瞄准的方向也是比较好的,基本上实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这样给我们后面整个项目的建设带来很好的建设。
在项目管理方面,项目本来是一个示范项目,我们电网公司内部是作为项目管理的,里面有很多的创新东西的。我们找了科技部配套了一些科技项目进行了创新、研发论证。再工程管理上面,应用了目前比较好的总承包的模式,可以减少很多的协调问题,引进设备集成化,协助我们抓好新设备研发和质量监控的问题。
四是如何做好统筹协调的问题。刚才讲了,一个是解决多学科技术交叉,产学研单位,里面核心解决一些技术创新协同的问题。也有刚才讲的,解决外部的协同问题。我们实际上这个模式既有一个技术的团队,解决前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加上各个项目,比如说柔直有一个基建部作为管理单位,我们信息层、应用层的项目由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项目进行管理,既有技术管理团队,加上常规项目管理的团队来协调推进这个事。这就是我们的一些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第四部分,工作建议。
进一步推进能源市场建设,研究市场机制,完善交易品类,挖掘提升分布式能源,用户需求弹性资源的市场价值。
积极扶持和培育新兴市场主体,破解多能分布式能源所有权运营的问题,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可行的合作方式。
三是组织制定或者是行业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标准体系,总结经验,规范有序推进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发展。
我为大家分享完了,谢谢。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嘉宾确认,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