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然:全联接、平台化、智慧化下的能源互联网

2019-04-12 10:41  浏览:   会议之声  影像中心 


《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暨“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研讨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与产业发展副总裁:肖然。主旨演讲:全联接、平台化、智慧化下的能源互联网。

以下是会议实录:

肖然:刚才刘院长提到颠覆,开场前我自我介绍一下,因为我在华为公司负责战略,我们也组织一些战略研讨会。

我作为主持人,我们先约法三章,其中有一条在公司内相当于我们很多大领导,要求言者无罪,敢于让大家说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战略体系有一个蓝军,在内部说的不好听的就是捣蛋的,提各种各样的意见的。

我看今天是第二个环节是研讨会,第一个环节是发布会。到第二个环节有一个申请,对我里面的内容大家多多包涵,可能有很多问题和想法不客观,本着言者无罪的想法来分享。

另外刚刚提到了跨界、颠覆。但是实际上华为也做了很多的讨论,我们很少讨论颠覆。因为我们认为任何一个行业,有持续的发展,有很多的核心要素,其实我们更多讨论的是创新。华为,包括我们加入到,因为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在做通信设备,大家了解的,包括我们做的手机,我们可能也做了一些逆变器,但是更多的是聚焦在ICT基础设施进入能源,绝对不是颠覆者的姿态,更多的是把关键的技术怎么来帮助各个行业,我们希望CT和ICT如何融合。这是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在公司也在做全球的标准化工作,包括我们5G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部门来负责的。这个材料我是希望通过三方面来简单给各位领导专家和一些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第一部分,站在华为的角度,其实华为来如何理解宏观产业区域,包括一些相关的技术革新,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二部分,我们对能源互联网的粗浅理解。

第三部分,华为一直在战略层面探讨的,华为在相应聚焦的范围内如何跟能源结合起来创新,为能源互联网做一些什么。

这些非常宏观的,大家也非常了解。其实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已经成为一些共识了,当然,第四次工业革命里面有一些关键的要素,包括可能讨论比较多的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生物工程。但是我们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非常核心的关键引擎和要素是智能。智能会推动全球的进一步进步和发展。

从华为来看,未来20-30年,我们认为人类会进入一个智能社会。智能社会有几个特征:一个是我们说物体的物理世界可被感知,包括变成一个数字化信号。这里有很多的数字化信号,包括触觉、嗅觉、听觉的数字化。另外,被感知的万物可以万物互联起来。同时把数据变成on land的,是数字化基础。还有一个是万物感知的基础。这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数字化卵生的存在,不光在云端,智能无处不在。在这样一个我们展望的智能社会中,华为也在不断重新定位自己。我们希望在ICT基础设施能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和各个行业进行联合创新。

刚才展望了整体的人类活动。其实国家层面,大家也看到过去3-5年,各个国家都在发布数据战略,包括中国的数字战略,包括德国的数字战略2025,各个政府希望通过数字化战略来带动新一轮增长。我们认为GDP有效增长的其中一个途径,也就是华为的研究机构表明,20%的ICT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长有可能带动GDP1%的增长。所以从一个国家的投资效率来,实际上投资基础设施的ICT是非常有效的。数字经济可能是全球GDP的2.5倍。

我们回到小一些的颗粒看产业。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基本上发生了五次大的产业周期,每一个周期是延续50-60年左右。每一个周期内的前30年,基本上是技术发明阶段,后30年是技术加速应用阶段。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新周期。各个行业,包括今天探讨的能源行业,包括还有很多行业都在共同探讨的核心是如何进入数字化产业周期,包括我们的能源领域的能源互联网的架构和实现。

再来看一些华为所在的行业关心的关键技术。其中连接方面,大家给予期待的就是5G。5G相对于3G和4G有很多的特点。其中一个特征,我们说它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了。全球的3G用户达到5亿是用了10年的时间,4G的用户达到5亿用了5年的时间,可能5G至少在EMPP初期的模式下达到5亿用户我们认为可能只要3年就完成。另外5G不光解决了大带宽的需求,在EMTD带宽提升10倍是没有问题的,更长期会带动新的物联网技术的像MTC技术和ULLC,正在标准化过程。核心是加强高可靠和低时延,同时在相关的技术上,它还会进一步延用到行业,为行业受益。这里也有一些关键的技术,包括产业界正在共同建设的,我们叫切片的技术。

总体来看,其实5G除了在普通大众享受到的移动宽带服务以外,其实各个行业都有机会一起来驱动5G建设,包括应用5G来形成一些价值创造。

另外一个关键的技术要素是计算。摩尔定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未来我们基本的判断是未来会有18倍海量数据的增长。每年算力是10倍的增速,这样的增速单一的摩尔定律的物理极限是很难突破的。目前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是大量的异构计算,包括我们说到了X86、ARM、GPU、NPU这些模式在广泛的并存,进一步在单一的摩尔定律之上通过结构化的异构融合组件化的更高效来应用我们的资源。在这样的基础判断下,整个计算能力会发生结构性变化。

第一是在CPUD界面,一个是本身的异构化。另外CPU由于有了异构和加速部件,人工智能的CPU协作的话,会向智能服务器演进。而且这种智能服务器除了算力的本身提升,会更便捷使用维护和服务器的管理资源上更高效。

另外,CPU边界打破的同时,服务器的边界也会被打破。向智能云设施演进,我们要重构在基于在云的平台上,服务器也会构建到数据中心的智能上。

数据本身也会在云数据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被打破,从中心智能向边缘智能展开,形成一个真正的云边协同的计算能力。这是我们对未来计算基本的走势的一个判断。

另外一个很关键的技术,跟我们产业强相关的是VR/AR。这个概念应该说左边是我们的炒作曲线,这个概念炒作很久了。但是目前来看,我们认为2019年会完成已经跨越了裂谷,走出了低谷,进入发展期。特别是今年,普及级的双延4K的一些VR/AR都会出现,基本的带宽需求,100兆的带宽要求,时延是20毫秒。两年后可能会有一个更舒适级的双延8K的VR/AR,对整个带宽的消耗也会进一步提升30兆、时延15毫秒。未来更理想的的VR/AR也是非常可期的。除了计算显示,也涉及到网络技术,传送技术的一些全面升级,才能最终让我们消费者感受到我们说VR/AR的体验。总体来看,VR/AR已经进入快速应用部署和加速期,包括各个行业,以前更多的是视频,包括VR直播以后开始接进去,未来在VR的社交,各个垂直行业都会有很大的应用。

另外是对AR的总的理解,总的应该有一些共识,整体来看,前面提到了智能,未来将无处不在。各个国家提到数字化智能水平也是各个国家、行业总体思考的问题。总体来建议,人工智能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总体判断行业+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越是传统的行业越会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受益者,当然里面的过程会相对漫长一些,但是它的价值和受益也是非常大的。

另外作为一个基本的人工智能的能力,算力、算法、算据,也是产业界要特别投入的。在过去两年,算力、算法有了大量的突破。我们认为2025年,97%的企业会应用到AI。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会是103台/万人的密度,所以AI的改变事实上已经开始了。因为就像我们讲到的各个产业周期一样,过去AI更多的是技术和应用的局部探索,面向未来,它其实已经跟各个场景,包括社会环境,包括伦理道德相关的政策法规上都在积极碰撞,我们说这里有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是非常积极的。另外,在各个应用场景下的一些价值释放。

云讲的也比较多了。这里的云更多的是一种新的模式,我们说很多企业是生于云,特别是互联网厂家,但是未来的大量的实体经济是会受益于云,成长在云上,本身不应该完成,不被云计算给颠覆掉,而是成长于云。真正的实体经济还是未来的主角,受益于云化,所以提到cloud2.0。

小结一下。一个是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同时,支撑这个智能社会也会有一些在基础设施上有三个核心要素:连接、计算、云。这三位一体是有助于支撑各行各业的智能升级。单个包括我们看到VR,如果只是从显示技术,或者是一些相关技术,可能单独是完成不了的,必须与云连接计算相关的技术合作,才能最终受益于各个行业。这是一个非常快的,简单的一个宏观判断,这些判断也是华为公司自己做战略的一个关键输出。因为在这个宏观判断下,也决定了华为公司到底做 深,不做什么,投资什么,如何进入各个行业。

第二部分,华为对能源的粗浅理解。能源互联网今天也发布了《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我个人也是受益匪浅。因为这个材料里面不需要像华为这样,我们说的门外汉或者是其他行业进来,我们原来属于盲人摸象,看到了很具体的场景,很难看到全面的。但是能源互联网第一个要点就是要求大家看得全,更系统来看能源。所以我们认为其中有三个关键的特性:一个是全联接。另外是平台化,含我们提到的新的商业模式,包括综合能源服务的一些新的模式,这个平台化是一个基础。还有一个是智慧化。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能源互联网从国家层面或者是产业层面,我们追求的一些目标才是有可能可达成的。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理解其实能源互联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机要分阶段实施。除了能源设备自身的自动化、数字化以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里程碑是区域级的能源互联网能否实现,包括区域级的能源互联资质能否达成。全域的可能是一个愿景,除了ICT的技术有助于完成及更多的是电力电子技术本身的一些发展和应用。

第二阶段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智慧电厂。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起点,智慧电厂还是有一些特点的,虽然华为进到这个行业发现,智慧电厂有特别丰富的业态,但是实际上智慧电厂还是相对而言存在一些可标准化的部件,包括平台、中台的一些标准化部件。因为在智慧电厂中有很多场景我们认为可以标准化或者是有很多的共性。另外智慧电厂里面有价值的场景,拿到关键的技术最终是要解决消费者和企业的问题,这里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比如说在线巡检、预防、排障、新能源并网效率安全、安全生产管控、优化能效等等这些场景,我们是在智慧电厂的场景里面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相关的一些技术,在这里头是有大量的机会。

综合能源服务。综合能源服务的话,除了用工程思维完成第一阶段,真正能提供综合能源,是解决这个问题以外,更多的还是这种服务本身,实际上涉及到我们的一些产品化思维的变化,也涉及到能不能用平台的方式,用生态的方式来开展业务,这是一个从综合能源最重要回归到服务的目标上,其实有一些关键的能力,可能是在特别是用云服务的方式,来提供业务的能力,可能在这个阶段都是要特别去考虑的。所以,在架构上,我们要做到综合能源服务可能在现有的,从ICT的角度也发现,我们原来各个平台不共享,软硬件强耦合,维护难度大,重新要做一些发展,变成一个水平结耦,变成开放的平台,这也是云计算和云服务比较擅长的。

再回到核心的华为的能源里面到底要做什么。这张图是华为整体的愿景和价值主张。华为的核心是希望和我们的客户伙伴一起共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同时华为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四个能力来,来跟大家一起发展。

一个是无处不在的连接。我们刚才讲到5G的接入只是无线接入的一部分,5G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还有很多有线的场景。承载网和骨干网、园区网也有大量的创新机会,这也是原来最核心的业务,也就是CT的业务,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极金的,更加低成本的,运维高效的无处不在的连接。

二是人工智能。我们认为无所不及的人工智能实际上真正被各行各业受益有一些要求,包括成本是不是足够低,包括在AI上培养人才,培养开发者是不是有效,所以华为在无所不及的人工智能有一些关键的场景。同时我们更多的投资是除了芯片和产品本身,我们也跟产业界一起合作,构建一些面向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发环境。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在训练环境和传统的软件开发有很大的差别,新一代的开发工具,开发环境,我们即将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学生来掌握,这也是华为的无所不及的人工智能的愿景下,除了产品本身,我们更多的也会跟高校和研究机构,一起来共建AI人才,包括生态方面能做的。

三是个性化的体验。包括大家的终端产品,在车、家庭和办公中会整体改善或者是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另外在自然交互上也做了深度的投资。

四是数字化的平台。未来的万物智能,很多智能连接和有数据以后,需要一个平台来承载,这就包括了公有云的平台,也包括要把人工智能注入到数字化平台中。

具体到能源,华为的核心非常简单,做自己擅长的,很多工作华为是做不了的,更多的是打造一个开放的机制,我们在基础设施上,包括端边、管、云上有持续的研发高强度的投资,我们有信心在这些领域,让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有一个高性价比和能持续演进的一些方案,同时,更多的是回归到能源、电力这些行业,来跟我们的伙伴一起合作。

总体来看是云管边端,是华为投资的一些基本的,或者是我们提供的ICT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基本构建。但是这些最终怎么应用到能源的各个场景中,实际上是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行业组织,包括标准组织一起开展的。

这张是简单的架构。这里面我标红的是华为在里面已经做的一些深度的投资,包括衔接、网络,包括边缘侧,除了我们的路由连接以外,我们把智能也放到了边缘,通时和云上来做协同。在平台侧和云侧,更多的是做一些通用的能力,同时跟各个行业,包括我们刚才孙教授分享的IEMS,这些应用是面向行业的应用,但是这个应用变成一个云化的大脑,其实需要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一些新兴的软件能力,基础部分的能力是华为灰持续聚焦的。

下面是两个小例子。因为我们讲了很多ICT的技术,华为也一直在思考,能源到底对客户,包括我们的用户有没有价值。

这里头一个小的案例是配电物联网。通过我们跟某电网公司的联合创新,从华为的角度也非常欣慰,有大量的客户价值。包括平均故障恢复时间从4小时到2.5小时的降低,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低压设备的资产利用率10%的提升,低压配网拓扑识别率达到99%,这也是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跟伙伴聚焦一起来做联合创新。

我们刚才提到综合能源服务。华为有云,有边,有端,我们聚焦在基础设施上。同时合作伙伴聚焦在它的APP上,一起来打造一个能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的能力,通过伙伴来提供综合能源服务。这种模式下也看到了非常明显的应用效果,包括我们改造前无有效数据判断用能情况这部分的一些优化,到了改造后,实现了25%的节能。投资的收益,随着投资80万左右,投资周期是5年,我们觉得还是可以接受,还是一个不错的模式。类似的场景还有非常多,我简单分享两个。

核心回到华为在能源领域,我们到底能做什么,能有哪些,除了提供产品,还能提供什么。这四个点也是面向产业要继续贡献的。一个是有大量的能力,这些能力真正被应用能不能所用,我们有一个“沃土计划”,去培养各行各业的开发者,和高校、各个企业的研发合作。同时,除了能力本身的开放,也会有大量的工具,包括创新的基金扶持,这是面向开发者的。另外是标准。除了标准以外还有很多开元的工作。所以在这里,华为在过去几年,全球已经加入400多个行业组织,包括有400多个关键的重要职位,包括提案数每年6000个以上,更多的是参与到联盟和标准的构建中,特别是在CEP等投入比较大,也在加强5GA等行业的合作,我们在标准、开元、联盟,华为在这上面的投入,相对专业的投入人员有700人左右,这还不含研发工程师。另外,在完成产业和商业结合的时候,会在前端跟很多的合作伙伴合作,同时把我们的开放能力,部署了覆盖全球的open club。我们也积极参与到能源互联网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中,去年在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帮助和指导下,在这个平台下成立了一个能源数字化专委会,专委会的核心是希望能把刚才提到的很多ICT的一些技术或者是创新的技术,能高效服务于能源,包括能源互联网的应用。这是专委会成立的宗旨,这个专委会也会完成大量的技术验证,同时做一些商业案例的探索。专委会成立之后发展非常快,现在可能不止这些了,已经24嫁衣裳。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委员会成立的宗旨,希望更多的使用ICT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以及提供ICT技术的合作伙伴充分参与进来,通过这样一个委员会的运作,把产业链能打通,大家能更多的有机会做一些跨界的合作。这是我们整个专委会的宗旨。

我刚才快速的花了一些时间,给各位简单汇报和分享了一下华为对于宏观愿景的分享,以及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修院长问的,华为到底在这个领域要做什么。利用这个机会,我也特别想说,其实众人拾柴火焰高,随着我们今天上午《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的发布,其实我们可以更多的去避免各个单一组织无效的不朗的运动,在整个愿景和政策的牵引下充分合作。

我们相信,用户需求,包括技术、人才、新的商业模式,这些要素是可以进一步发展和结合的。很多ICT的技术,创新的技术也只有真正应用到这些场景中才能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也认为这些技术一定会给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很多创新的模式,包括一些新的商业价值。华为也是在聚焦的基础上,非常愿意跟在座的各位,包括产学研用的伙伴,也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包括我们的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电机工程学会,全球化的IEEE等组织来合作。

再次感谢,我们希望在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华为相对独特又有价值的作用。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嘉宾确认,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互动对话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互动对话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互动对话主持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硏究员王建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程寒松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氢能技术中心主任王小博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先行技术中心新能源高级经理吕新廷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车辆动力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徐梁飞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李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
AP中国氢能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空气化工产品(中国)公司 鲁黎黎]

AP中国氢能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空气化工产品(中国)公司 鲁黎黎]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氢能业务发展经理鲁黎黎:AP中国氢能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分析[上海舜华新能源公司 姚才华]

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分析[上海舜华新能源公司 姚才华]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才华: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分析
燃料电池在车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郝冬]

燃料电池在车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郝冬]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燃料电池学科带头人、平台总监郝冬:燃料电池在车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测试与智能模拟[华中科技大学 李曦]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测试与智能模拟[华中科技大学 李曦]

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李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测试与智能模拟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