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刚从20年来最为严重的“全岛大停电”恢复过来,高达688万户受影响。表面上看是输电线路和电厂故障所致,但深入分析可知:电力系统薄弱、电源供应能力不足及缺乏稳定的后备电源才是主要原因。近几年台湾发电机组都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高峰时甚至得启动备用机组,这些都与台湾的“弃核”政策不无关系。
台湾95%以上的化石能源都需要由外输入。为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台湾上世纪70年代曾修建三座核电站。之后由于公众反对,以及部分政党团体利用“反核”谋取政治利益,台湾第四座核电站(简称“核四”)的建设讨论近四十年都没结果。这期间,台湾的电力消费增长5倍以上。随着台湾现有三座核电站陆续退出现役,虽有清洁能源发展,但大量新增的电力消费只能依靠高成本的气电(燃气发电)满足,电源建设严重落后。此次事故之后,台湾核能学会要求台电重启核一厂1号机与核二厂2号机,也有民众要求重新考虑“核四”。
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后也曾将所有核电站关闭,但今年5月由于电力供应短缺的压力,又重启部分核电供应。德国也已发布雄心勃勃的弃核计划,但目前居民用电价格已高达0.28欧元/千瓦时,若再提价,恐将冲击电价及电力系统稳定性。
在中国大陆,核电发展则呈现另一番景象。目前,大陆核电的发电成本仅略高于火电,几乎没污染物排放,且电源稳定。中国大陆化石燃料的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决定了石油和天然气难以成为主导能源;清洁的太阳能和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远距离送电成本很高,而核电可以在靠近用电负荷中心的东中部地区建设。
中国大陆核能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占比相对较低(发电量仅占不到4%),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从全球核电发展经验来看,平衡民意压力是核电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公众忧虑核电安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核电缺乏了解,媒体和环保团体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大陆近期核电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中央层面的战略决策,更离不开核电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向公众说明核电站的建设成本很大部分用于安全: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安全性要远高于福岛等第二代核电站。此外,中央政府已明确核电发展利益相关者在核安全方面的责任、义务和风险分担。
中国大陆的核电发展也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民意平衡问题。台湾的经验说明,在核电发展过程中,决策部门必须有担当,认识到绝对安全、低价、清洁的能源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是不存在的,保障能源供应实质上是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只有加强决策的透明度,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引导,公众对于核电的非理性恐慌才能得到缓解。“用爱发电”解决不了现实中的电力经济与电力供需平衡问题。
林伯强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