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没要、亏损的Smart 能否在李书福手中妙手回春

2019-05-06 11: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  

在最终成为吉利新的大家庭成员之前,Smart有过一段痛苦的旅程,这家自诞生起就没赚过钱的所谓豪华品牌,一直是戴姆勒的烫手山芋和“甩锅”的对象,戴姆勒既有过把Smart品牌停掉的想法,也有过被北汽拒绝过的经历。为此,在为Smart落户吉利鼓掌的同时,请不要忘记Smart的坎特命运。在吉利把Smart做起来之前,还是少些鼓与呼。

在一个半月前的3月28日,吉利成为smart品牌的新归属。戴姆勒股份与吉利控股高调宣布,双方将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并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合资公司的愿景是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根据双方的约定:未来,Smart品牌车型将在中国生产,同时产品也将扩展到紧凑级别车型细分市场。只是不知道,原本“小的不像话”的Smart还能紧凑到什么程度。

迄今25年历史的Smart品牌,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的实际市场表现,始终与原本的“精灵”的定义事与愿违。成立于1994年的Smart,前身是由戴姆勒与瑞士钟表制造商SWATCH公司合资成立,合作开发微型汽车的MCC公司。SWATCH中途的突然退出,使得戴姆勒于2000年开始独立运营MCC,并将微型汽车品牌命名为“smart”。这一品牌1997年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首次亮相,并为世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类。虽然自1998年10月便开启了在家门口欧洲九国的市场征战,但是其在1999年首个完整自然年却没有收获理想的销量,全年仅8万辆的销量,平均到欧洲九国,每个国家的销量不足万辆。汽势Auto-First通过梳理Smart大数据发现,2004年是Smart销量的巅峰之年,当年Smart销量达到15万辆,这也是Smart迄今为止创造的最好记录。当戴姆勒旗下的奔驰品牌摸高将近200万辆之巨时,Smart的光环却愈加黯淡,15万辆的记录在时过境迁之后的15年间再也没有被打破,这对于每年都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来说实在细思极恐。彼时,同为豪华小车阵营的MINI却销量达到了30多万辆。

金融机构所披露的信息,也佐证了Smart的发展有多么不尽如人意。据美勒茨银行分析师约尔根・皮蓬(Juergen Pieper)估算,自1998年首款车型发布至今,smart品牌已经累积损失了约40亿欧元,年损失约2亿欧元。smart成为了戴姆勒集团手中一块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

去年上任的smart品牌新负责人凯伦・阿特(Karen Adt),在履新之初便表示:“smart的未来在中国。”既然决心已定,那么在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合伙人,便显得格外重要。结合戴姆勒全球CEO蔡澈博士提出的,截止2020年smart品牌在欧洲及北美将完全转型为电动车品牌,其他市场也将实现转型。在选择合资对象时,电气化亦成为了戴姆勒的考虑条件之一。电气化,或者是Smart品牌的最后一搏。

基于以上原因,3月28日前的北汽相比吉利而言,更具接手smart的可能。甚至于在去年6月,戴姆勒和北汽签署了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完成了对北汽新能源3.93%股份的收购,成为北汽新能源股东之一。同时,北京奔驰还与北汽集团共同出资119亿元,打造全球最先进生产工艺标准的奔驰高端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而结果却是吉利与戴姆勒签署了合资协议。蔡澈曾强调:“任何与吉利的合作将建立在之前的合作伙伴,北汽集团认可的前提下。”因此,汽势Auto-First认为,北汽无意接手smart品牌。多个信源的消息证实,在吉利接手Smart之前,戴姆勒的确征求过北汽的意见,只不过被北汽拒绝了。

早在2018年12月就爆出过消息,戴姆勒集团提出过希望将北京奔驰的占股由49%提升至65%,但遭到了北汽的反对。而3月26日晚间,北汽集团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汽车发布了公告。据汽势Auto-First的了解,北汽股份与戴姆勒及戴姆勒大中华签订合资经营合同修订协议,三方分�e按在北京奔驰目前注册资本所占比例合计增资8.928亿美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三方持有的北京奔驰股比不变。戴姆勒与吉利成立出行公司、合资smart,均是为了增大与北汽的股比争夺中的砝码。

问题亦不能从单方面分析,吉利最终接过smart这块“烫手山芋”,是吉利与戴姆勒两厢情愿的结果。此前李书福豪掷90亿美元,收购了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却表示不会通过这一形式获得监事会的席位,不影响戴姆勒的战略。Smart或许不是李书福最想要的,与戴姆勒集团进行更深度的合作,才是李书福想要的结果。

在与戴姆勒形成合作前,吉利也通过“买买买”的方式建立起了与多家汽车品牌间的联系。首先是2010年蛇吞象般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2017年又买下美国飞行汽车公司,随后又在2018年重金收购了宝腾汽车和和旗下跑车品牌路特斯。代表未来出行的飞行汽车业务,以及通过在武汉投产部分车型的方式复苏路特斯品牌,能为吉利带来多少收益暂且不谈。吉利仅在收购沃尔沃这一战略上,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吉利与沃尔沃在推出技术合作新成果的同时,也使销量和营业额达到了新的高度。汽势Auto-First了解到的消息显示,吉利旗下的沃尔沃连续5年创全球销量纪录,更是在2018年首次突破年销60万辆大关,达到64.22万辆,同比增长12.4%。年销量相比于收购前的2010年,翻了近一倍。中国市场销量超过13万辆,同比增长14.1%,相比收购之初增长了4倍多。

面对新加入的smart品牌,吉利又能否复刻沃尔沃成功?基于品牌定位,smart无论是产品矩阵还是消费人群,与沃尔沃相比都相去甚远。吉利只能对症下药,为smart的未来画一条全新的路线。

毋庸置疑,电动化是smart的既定突破口。吉利集团亦在此前公布的2018年财报中表示,2019年将引进更多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产品,以大幅增加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之销量占比。这其中,便有着对于smart的规划。虽然以全球的新能源转型桥头堡为基点,更利于加速smart的电动化进程,但前路也非顺风顺水。在此之前,宝马已经与长城汽车达成了合作,生产的产品正是与smart有相同市场定位的MINI品牌车型。但是,Smart虽然和MINI同属豪华小车,不过两者的命运完全迥异,Smart是为生存而战,MINI是为扩大规模。一个有趣也特别直观的对比,Smart 的累计销量不及MINI三年的销量。

另一方面,smart旗下产品尺寸紧凑的特点,纯电动化后较短的续航里程或许难以成为用户的主流新能源车选择,但进军移动出行却不失为一种新出路。将smart与吉利在移动出行领域运营的曹操专车相结合,或将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据曹操专车官方统计,该系统注册用户量已超2000万,日均活跃用户110万。依托庞大的用户基础,以出行业务的形式进行产品力扩散,对smart旗下产品的销量也将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今年年底前,戴姆勒与吉利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正式挂牌。根据规划:2022年,带有吉利烙印的纯电动版smart,将登上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新能源舞台。李书福能否再现沃尔沃般的放虎归山和妙手回春,谁知道呢! 在戴姆勒手中被玩的“稀碎”的Smart,能否变吉利的“好牌”?除了时间,别无选择。多啰嗦一句,Smart所谓的豪华性,在于背靠戴姆勒、背靠奔驰。离开戴姆勒,Smart可能什么都不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两会热点 | 换电声声不绝、氢能热度不减,新能源汽车产业痛点仍待解决

两会热点 | 换电声声不绝、氢能热度不减,新能源汽车产业痛点仍待解决

自去年9月开始,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时间表,到目前,全国2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已经提出2021年将研究、制定碳达峰方案,各企业也应声而动。而聚焦汽车产业层面,新能源汽车、氢能、新能源消纳、充换电基础设施等成为近年来的发展重心。
特斯拉一家独大的美国市场销售额在大幅下滑!

特斯拉一家独大的美国市场销售额在大幅下滑!

相比中国市场近几年各大厂商新品频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美国市场似乎一直是特斯拉一家独大,2020年销量占据了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八成份额。不过,随着其他厂商的奋起追赶,这一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日前,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一份研报中透露,特斯拉的销量份额已经从去年的81%下滑至69%。
江淮汽车与蔚来成立新合资公司:暂定命名“江来”

江淮汽车与蔚来成立新合资公司:暂定命名“江来”

今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已与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在今日签署合资意向书。意向书中写道:鉴于双方希望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与服务管理、供应链等方面的合作,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双方拟在中国合肥市合资设立“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两会前瞻 | 盘点两会代表的储能 +新能源汽车提案

两会前瞻 | 盘点两会代表的储能 +新能源汽车提案

碳中和、碳达峰确定目标下,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锂电池发展迅猛。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围绕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相关的提案也备受关注。
美国新法案提案将为EV、电池等产品制造商提供80亿美元

美国新法案提案将为EV、电池等产品制造商提供80亿美元

据外媒报道,美拜登政府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宣称,他们在团结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将确保经济仍能提供高薪工作。该政府提出的一项新法案将直接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当地时间周一,密歇根州民主党参议员Debbie Stabenow和西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Joe Manchin提出了《美国能源制造就业法案(American Jobs in Energy Manufacturing Act)》,该法案将为生产减少碳排放产品和技术的公司提供至多30%的税收抵免。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