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三叉戟勘探公司运转困境加剧 4700口油井停止生产 !

2019-05-06 14:15  来源:交易时间网  浏览:  

据CBC报道,阿尔伯塔省能源监管机构称油气企业三叉戟勘探公司(Trident Exploration Corp.)突然宣布关闭,多达4700口油井陷入生产停止状态。该监管机构表示,已向三叉戟勘探公司发出管理其油井的命令,但该公司目前没有回应。

根据外媒报道,三叉戟勘探公司于当地时间5月1日关闭,并宣布将不会向股东或无担保债券持有人返还任何资金,而且该公司另有2.4478亿美元(约合3.29亿加元)的废弃和回收债务需要处理。CBC报道称:三叉戟公司没有资金运营其基础设施或进入债权人保护,因此,他们决定退出,而该公司留下的4000多口生产活跃的油井,目前皆面临停摆危险。

据阿尔伯塔省能源监管机构介绍,由于加拿大石油中心地带3000多口废弃油井正在等待修复,所以三叉戟公司这4700口油井是目前加拿大石油供应的重要补充,如果长期停摆将对该国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阿尔伯塔省能源监管机构表示,目前正致力于与三叉戟勘探公司继续沟通、合作,务求使其顺利退出该行业,并已下令该公司将油井转移到另一企业。然而,债务缠身、忙得晕头转向的三叉戟勘探公司没有遵守命令。

有分析师指出,缺乏运营资金是不少阿尔伯塔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公司难以继续经营、甚至不得不破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该地区出产的石油因缺乏对外运输管道而不得不深度打折出售,让当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公司的日子雪上加霜。

不过更令人担心的是,面临停产、停工威胁的不只是三叉戟公司一家,消息称阿尔伯塔还有约三十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公司濒临破产的边缘。来自阿尔伯塔省能源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该省约有17万口废弃油井,其中大部分是密封、停用或回收的。这一数字占阿尔伯塔省油井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该监督机构在对这一问题的概述中指出,即使这些油井被废弃,仍由拥有它们的公司负责管理。

两年前,著名机构C . D. Howe就曾警告,油井清理和复垦法案的推行让阿尔伯塔省油气企业面临着59.5亿美元(约合80亿加元)成本叠加,该省迫切需要做出改变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并为油井的废弃和复垦承担相应财务责任。然而事实证明,该省政府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并不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据CBC报道,加拿大目前十分依赖从沙特进口原油,自2014年至今其进口量已激增超过60%。而随着加拿大本土石油企业陷入破产危机,油井面临停摆导致供应减少,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对原油进口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加强。而在欧佩克持续推行减产、减少供应的情况下,供需关系的变化或有望助涨国际油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辽河油田成功降低压裂液对油田储层伤害

辽河油田成功降低压裂液对油田储层伤害

裂技术是实现低品位油藏低成本开发的关键技术,而压裂液对油田储层的伤害程度决定了压裂施工效果。记者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获悉,经过两年的科研攻关,该油田的压裂液对储层适应性评价项目形成了4大类20余项技术,成功解决了一直以来无法准确评价压裂液对储层损害程度的科研难题。
六个方面86条措施 中国石油深化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六个方面86条措施 中国石油深化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1月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工作人员在协同作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从现场管理和技术措施入手,优化组织运行以及安全环保管控,运用堵漏防漏新技术,钻井工程提速提效效果显著。2020年提前2个月完成8亿方产能建设任务,新井投产257口,为冬季供气提供有力保障。
美国原油产量创纪录暴跌近40%!

美国原油产量创纪录暴跌近40%!

2月17日消息,据交易员和业内高管透露,由于前所未有的严寒天气冻结了美国中部地区的油井作业,美国的原油总产量创纪录暴跌近40%。
石化油服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10部修井机服务项目合同

石化油服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10部修井机服务项目合同

记者19日获悉,石化油服(600871)1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中标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10部修井机服务项目合同,合同期5+1年,预计新签合同额3.6亿美元。
新加坡政府公布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

新加坡政府公布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

2月11日报道:新加坡政府今天(2月10日)公布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为城市绿化、可持续生活和绿色经济各方面制定明确目标,希望推动公共领域、企业和个人在未来10年朝永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