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氢能风口”的煤炭企业也在摩拳擦掌,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近日,全国最大煤化工生产企业晋煤集团与法中能源协会签署战略协议,拟通过国际合作探索氢能开发,推动传统能源实现更深层次、更清洁化利用的转变。“以此为基础,我们将逐步建立氢能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氢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具备产业化生产及推广能力,最终形成盈利模式。”晋煤集团煤化工研究院院长原丰贞这样告诉记者。
而将目光投向氢能这一热门领域的,不止晋煤一家。记者梳理发现,仅在近1年时间中,就有国家能源集团、同煤、兖矿等多家煤企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有预测显示,到2050年,氢能将形成10万亿元产业规模,广阔市场与激烈竞争扑面而来。
“煤老大们”不约而同视氢能为转型新方向
分属传统与新兴能源的煤炭与氢能如何产生联系?目前,煤企主要通过制氢及其上下游产业的布局发展氢能。而此“潮流”,或要从1年多前国家能源集团牵头成立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说起。
2018年2月,该联盟由10余家企业组建成立。作为发起者,国家能源集团不仅是第一任理事长单位,总经理凌文也出任了理事长一职。除明确将煤制氢作为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凌文还表示将“默默地做基础设施、做服务,像制氢、供氢、储氢,还有大量的前期投入”。而记者最新获悉,由该集团在江苏如皋自主建设、符合35MPa/70MPa双模国际标准的首座示范加氢站,有望于3-4月完成建设;另有2座新站于近期确定布局河北省张家口市。
央企之外,多家地方国企也纷纷入局。据原丰贞透露,晋煤集团现有40%以上的自产煤炭,通过煤气化形式用于自有煤化工项目,“在此过程中探索氢能开发,不但具有制氢成本优势,也可在清洁化利用方面产生可观效益。当前正值‘二次转型’的发展加速期,我们急需先进技术与新兴产业推动企业向更高质量迈进,发展氢能正是一条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兖矿集团。今年元旦刚过,兖矿便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签订框架协议,并牵头组建山东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计划以煤制氢为基础,合作开发完整的氢能生态产业链。据悉,兖矿还编制了氢能源产业3年行动方案,聚焦氢能、甲醇、合成气、燃料电池等领域,构建智慧氢能产业链。
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包括山西潞安、阳煤、同煤在内的多家老牌煤企,也正通过国际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发展氢能,“氢”装上阵已然成为煤企转型新方向。
有成本优势也有基础薄弱、产业脱节等制约
煤企不约而同看好氢能,并非“一时兴起”。多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表示,相比电解水、天然气等现有制氢方式,煤制氢是最经济、最实用的一种途径,煤企因此具有先天优势。
“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为煤制氢奠定基础,资源丰富、易得。取决于不同煤质,规模化制氢成本在0.8元/立方米左右,相比至少2元/立方米的天然气制氢,及成本更高的电解水制氢,前者优势明显。”资深煤化工专家任相坤称。
以晋煤为例,原丰贞也称,除了制氢成本,资源、技术等方面同样具备优势。“我们现有超300亿Nm3/a的大规模制氢能力,得益于分布在全国11省市的煤制氢企业,还有区位、管道等利好条件。在技术上,目前既包括传统固定床,也有新型加压固定床气化及多种粉煤气化技术。”
不过,要真正做大氢能产业,仅有制氢优势远远不够。氢能行业专家何广利坦言,除制氢环节,实际应用中还需解决储存、运输等一系列配套要求。“因加氢站多建于城市区域,要么在产煤地附近制氢后运出,要么将原料运至城市周边制氢。无论哪种方式,大部分煤企都将面临额外的储运成本。在目前暂未达到大规模需求的基础上,这部分甚至远超制氢本身,企业得不偿失。”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节能与环境研究部部长王树东也称,现有煤制氢多用于工业领域,产出后通过管道就近消纳,无需长距离输送。但用于燃料汽车等其他途径,就多了要求严苛的储运环节。“究竟如何储存,管道还是车运,配套成本由谁承担?多重不确定因素导致煤制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一位来自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氢标委”)的专家还发现,多家煤企虽宣布发展氢能,但真正进入实践的屈指可数。“大多煤企刚刚认识到氢能热度,或仅停留在方向、设想层面,更像是‘课题研究’的摸索阶段,距离实际投资、项目建设较远。因尚处发展初期、基础研究不足,很多煤企甚至感到迷茫,想做却又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就经常接到相关咨询。”
煤企发展氢能产业要先算好经济账
面对喜忧参半的现实,煤企如何从“氢”出发,胜算又有多少呢?
从国际行情看,多国政府已出台氢能及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将氢能升至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从国内需求看,氢能未来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占比至少达10%,有望与电力共同成为能源消费主体。“可以说,发展氢能是清洁能源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的大势所趋。介于能源安全、结构、成本等因素,煤制氢一定是未来主流氢源。“上述氢标委专家称。
但同时,我国氢能预计到2020-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产销尚不平衡的现实下,多位专家建议煤企也不宜操之过急。
“我们所说的煤制氢成本优势,是要在达到百万方应用的情况下才可凸显。大规模需求是煤制氢发展的前提,小规模一定是赔钱、难有效益。就好像除在试验阶段,我们从未听过谁上几千、几万吨的煤制油装置。”该氢标委专家直言,煤企进军氢能产业,首先必须算好经济账。
何广利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在运加氢站10座左右、每站每日最多加注1吨氢气计算,年需求量也就在3000多吨。“由于燃料汽车数量不多,并非每个站都能达到那么多量,实际用量一年可能还不到3000吨。目前在需求有限、零散的情况下,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更合适,现有加氢站主要也由此购得氢源,煤制氢更适用于集中供应。”
而在现阶段,何广利建议,煤企可先做好基础研究等前期功课。“在国外,很多大型能源企业至少在5年前便开始关注氢能,虽未快速进行大规模投入,但早已展开探索、示范等工作。相比之下,我国不少煤企缺乏扎实的基础铺垫,其中不乏看到氢能热度才参与进来的企业,整体处于认识初级阶段。但要知道,未来参与氢能领域的不仅是煤炭行业自身,而是来自整个产业的竞争,换句话说,这跟是不是煤企并无多大关系。拼的是资金,更是实力。”转自:中国能源报
首届中国煤制氢与氢能产业发展大会8月22日在北京召开
专家简介
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IGFC---煤气化燃料电池集成发电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战略性新技术)
报告人:彭苏萍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甲醇燃料电池研究开发
报告人:孙海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孙海,男,博士,研究员,现任大连化物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比能量、环境友好的高比能醇类燃料电池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或参与了国家基础科研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中科院创新基金、科工局基础科研项目、原总装型谱等项目1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篇,申请专利70余项,荣获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两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杰出成就奖1项。作为系统集成负责人,完成了我国首套“甲醇燃料电池系列”的三产品的研制。
报告题目:日本氢能源产业展望
报告人:竹川东明 日本能源环保国际促进会会长
报告人:氢能源技术发展
报告人:日本森丰技术事务所
报告题目:燃料电池标准进展
报告题目:中国氢能供应链建设要点和投资机会
报告人:韩红梅,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副总工程师。
韩红梅:工学硕士,教授级高工,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专注于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化肥、新能源行业,从事规划与工程咨询工作18年。曾主持和执笔编制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等国家级规划,推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化肥行业发展建设。负责和参与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煤化工等重大化工基地建设和低碳发展规划研究》、工信部《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三五”规划研究》和国家能源局《化石能源科技创新专题研究》等专题研究;发表工程咨询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地方和企业的规划、项目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等工程咨询项目300多项。2019年上半年刚刚完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课题《氢能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
报告题目:兖矿在氢能产业发展探讨
报告人:吴永国,兖矿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山东省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专家成员
吴永国男,1968年出生,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1年参加工作,2005年加入九三学社,枣庄政协委员,现任兖矿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在煤化工气化、净化、精细化工、新能源等专业有所造诣,在国家、省、市和行业协会获得多项成果和荣誉,并取得了20多项发明专利。2008年8月被枣庄学院聘为兼职教授。2008年度被枣庄市人民政府给予重点项目建设二等功奖励。2009年度被枣庄市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1年度被枣庄市评为“十大优秀工程师”。2013年~2015年期间,“羰基合成醋酐大型化技术开发及应用”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二等奖、山东省煤炭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一等奖、山东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用于醋酸、醋酐合成的催化剂体系及应用”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一种气液喷射组合式浆态床的醋酸、醋酐羰基反应釜”获得中国煤炭工业专利一等奖。2018年,被聘为山东省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专家成员。
氢能储运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思考
报告人:赵连玉 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技术总监
赵连玉,201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8年9月起,受聘担任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技术总监,从事氢能产业发展政策、规划研究,以及管道输送氢气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等工作。
田桂丽,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今就职于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参与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委托的多项专题研究,包括国家发改委氢能源产业研究课题、国家工信部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研究课题等;参与了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大中型规划、咨询项目四十余项。主要从事煤化工、盐化工、氢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业规划、市场研究、技术方案、项目建议书、预可研、可研等技术咨询工作。
报告人:冯武军,启迪能源环境研究院副院长
冯武军,博士,研究员,现任启迪能源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启迪汉中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从事能源环保低碳领域技术系统集成应用及成果转化产业化。现为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能替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能源行业高温固体燃料电池标委会委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国合会理事、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理事。在北京市科委、发改委系统等单位长期从事能源环保低碳领域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研发与管理工作,拥有“产学研政金用”全链条创新上的经验与阅历。曾任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总工、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区域合作处处长及公共服务处处长,为北京市科委京津冀协同办、未来科技城专项办主要负责人。建立并推进首都新能源技术产业联盟、北京固废处理处置技术产业联盟、北京场地污染修复技术产业联盟、北京氢能创新协同平台等,组织开展重大项目60余项,编制出台10余个政策文件,组织出台20余项标准,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孙向东,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工程师。
1990年9月参加工作,平顶山姚孟电厂;
2002年5月-2007年8月,平顶山姚孟发电公司值长;
2007年8月-2009年12月,广东顺德五沙热电运行项目部副经理;
2009年12月至2012年1月,平顶山姚孟发电公司电力市场营销中心副主任;
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运行监测协调局科员。
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平顶山姚孟发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
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中电国际综合能源部高级经理。
2017年11月至今,中电智慧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关于召开“中国煤制氢与氢能源产业发展大会” 的预通知暨征文通知
煤炭深加工&现代煤化工 ∣为您推荐优质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