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建设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挑战很大,在法规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任务非常繁重。”李高介绍说。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试点从2011年开始启动,目前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湖北和重庆7个省市展开试点,并都取得一定进展。2017年底,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式启动,之后确定电力行业为首批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行业。
碳排放权交易即政府制定一个碳排放总量目标,再将总量分解,发放碳排放配额给各控排企业,企业每年需要根据其实际排放量上缴配额、完成履约,排放量不可超过其拥有的配额,若企业配额盈余则可以将其出售,配额不足则需减少排放或购买配额,最终以低成本达成社会整体减排目标。
李高介绍,碳市场建设正处于持续推进之中,已发布了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技术基础。碳市场建设的数据基础非常重要,目前已开展了2018年度碳排放数据报告、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各省市报送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修改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我前面提到的相关配套制度也在反复修改完善过程中,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发电行业和地方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培训活动。”
此前,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数据质量是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主要瓶颈。“这个问题导致发改委越来越保守,不敢轻易地扩大行业,只是放一些有把握的行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科技实验室负责人陈波对财新记者表示。碳排放的不确定性与价格波动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这是中国碳市场特有的技术难题。“数据质量比数据本身要更重要,不确定性可能反映到价格上,导致价格波动更大。”
李高称,下一步,将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按照碳市场建设方案要求推动有关工作,有效发挥碳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就具体工作而言,将重点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早出台,为碳市场建设奠定法律制度基础,加快印发《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技术指南》和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核查管理办法、交易机构管理办法。“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我们都在积极推动。我们还要进一步持续开展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不是虚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基础。”
此外,他还表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经有了初步建设方案,下一步要对这个方案进行论证,论证确定方案后要加快两个系统的建设。其次,还要确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组织在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开户,为碳市场的测试运行和上线交易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