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分布式储能市场将实现20倍增长 总装机容量达19878MW

2019-11-11 09:13  浏览:691  

据外媒报道,调研机构Navigant Research公司日前在其发布的《分布式储能调查》报告预测,全球分布式储能市场有望在未来九年内实现巨大增长。该公司分析师对此做出了乐观的预测分析。

这项研究表明,随着太阳能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成本的下降、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以及储能技术的突破,将会推动全球分布式储能市场在2028年前实现近20倍的增长,最终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9878MW。

分布式储能

Navigant公司表示:分布式储能成本下降和新的商业案例最终将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小规模储能系统

今年,德国、日本、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储能部署的市场份额将占全球储能市场的78%,这要归功于合适的商业环境、激励措施、费率和不断涌现的分布式储能公司。而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法国和韩国则分别进入市场前10名。

储能系统在公用事业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Navigant公司分析师表示,使小型储能系统所有者能够从其投资中实现价值和意愿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提供电网平衡服务的系统聚合在内的技术突破正在推动储能系统的部署。

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投资税收抵免、太阳能电池组件和锂离子电池价格下降以及对自发电激励计划(SGIP)的全面改革,这使储能部署的成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公用事业厂商太平洋天然气和电力公司、南加州爱迪生公司、SoCalGas公司以及圣地亚哥天然气和电力公司客户部署的电池储能系统有资格获得自发电激励计划(SGIP)折扣。自发电激励计划(SGIP)是用现金激励电力用户在用电端自建发电设施,鼓励新能源和绿色技术。

Navigant公司分析师表示,随着公用事业公司开始大规模部署小型电池储能系统,以减少电网拥塞和峰值容量需求,它们将为客户提供激励措施,并且预计此类措施将成为储能系统部署的主要驱动力。

在日本,随着太阳能发电系统所有者支付的上网电价(FIT)的降低和净计量付款的减少,家庭用户部署储能系统可以最大化投资回报。2009年,日本约有50万户家庭用户开始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十年上网电价定为48日元/千瓦时(0.44美元)。随着第一批FIT付款协议到期,对住宅储能系统的部署需求正在增加。

而在基于需求和使用时间的市场中,自发电激励计划(SGIP)是部署小规模储能系统的主要驱动因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一带一路培训班

深圳核博会

投稿

WorldEnergy

相关推荐
 2016-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2016-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图表:图22:2016-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储能牛年牛”转乾坤可期 百亿级投资项目频现

储能牛年牛”转乾坤可期 百亿级投资项目频现

进入2021年,电池头部企业扩产步伐仍未见止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粗略统计发现,前两个月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欣旺达等电池企业纷纷加码投资,其中更有百亿级投资项目频现,前两个月统计在内的企业公布投资金额总额已达796.37亿元。
俄罗斯开发用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

俄罗斯开发用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

全世界都在开发把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俄罗斯也不例外。莫斯科电子技术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种能够把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将来可以直接在手上或背部为便携式小装置充电。相关研究发表在《可持续性》杂志上。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多功能MXene油墨应用于微型储能器件和自供电集成系统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多功能MXene油墨应用于微型储能器件和自供电集成系统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刘生忠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多功能的水系MXene印刷油墨,并基于该油墨打印出微型超级电容器、锂离子微型电池和全柔性自供电压力传感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高规格发布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对各地区、各部门准确把握发展新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加快注入绿色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明确要求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这是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推荐阅读

热门关注


核电设备 石油 天然气 国家电网 储能设备/系统 制氢 特高压电网 观点 氢能项目 泛在电力物联网 新基建 节能环保产品 华龙一号 综合能源服务 地热 储氢 特变电工 SNEC 施耐德电气 南方电网 大国重器 智慧能源 一带一路 OPEC 油价 双碳目标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