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道达尔集团亚洲研发副总裁徐忠华表示:“道达尔正在成都参与建造一座工业化中试平台,它可以在发电并生产蒸汽的同时,捕获高纯度二氧化碳。未来的电厂可以基于化学链燃烧(CLC)创新技术来捕获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
据悉,该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链燃烧中试项目,属于道达尔中欧减排解决方案(CHEERS)项目中的标志性项目之一,主要由中国和欧盟政府提供财政支持,5年的总花费共计2000万欧元,其中道达尔的投入为500万欧元。
不难注意到,在对自身的定位的顺序上,道达尔集团将“国际石油天然气公司”排在了“全球性的一体化能源生产商和供应商”之后,和“低碳能源运营商”并行。
目前道达尔在低碳发电领域每年投入15亿至20亿美元,并提出了至2023年低碳电力达到10GW的产能目标。所谓低碳电力使用天然气或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发电业务也是道达尔低碳战略的核心。
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从经济性和稳定性的维度考虑,化石能源仍是主力,由此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化石能源产生很多二氧化碳进行管理,CCUS(碳捕集、再利用和封存)则是主要的技术之一。
据徐忠华介绍,目前阶段性成果是一套冷态模型已在搭建完成并在去年年底投运,最终目标是利用CCUS建造一个能产生3兆瓦热能的工业工厂。上述工厂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建成,目前正处于方案调整阶段。
前路漫漫
尽管碳排放管理问题与全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但由于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巨大,CCUS技术的发展速度实属缓慢。“我们必须非常现实地承认CCUS所需的投资特别大,特别是经济下行时很多国家在投资过程中的确会有所迟疑,减弱力度。”徐忠华表示。
他曾经问过日本的经济产业省,CCUS是经济项目还是环境项目?获得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当没有碳税等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很难通过开展CCUS项目盈利,相较于商业模式更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项目,CCUS项目自然不具备经济性的优势。
道达尔每年会在CCUS项目上投入10%的跟能源相关的研发经费,在挪威、英国、中国、加拿大部署了很多相关项目,具体金额约为6000万欧元每年,甚至相当于某些国家对CCUS的整体投入。
除了成本高昂,致使CCUS研究进程缓慢的还有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不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等原因。
他直言:“参加CCUS的会议经常能碰到熟人,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几十亿吨,关乎80亿人口的生活,但是开会的时候你会发现总是那些人在关注,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气候变化的问题不能总是依靠那几百人去解决。”
在民众关注度提升的前提下,CCUS还需各国政府间合作,不应只寄希望于某一国家特别激进地投入于此。“因为这样确实会影响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如果单个国家开始征收碳税,而别的国家不征收,可以想见这个国家整体的产业竞争力会下降,因为企业应付的成本会更高”。
因此需要相关的利益参与方,即政府、学术机构、企业从方方面面着手布局,以解决CCUS资金投入、技术储备等方面存在的挑战。
技术创新
CCUS的商业化路径目前尚不清晰,因此大量的资金投入于前瞻性的技术研究。道达尔牵头的中欧减排解决方案即是如此。目前该项目的合作方包括清华大学、东方锅炉、浙江大学和欧洲学术和研究机构,旨在通过改进工业燃烧技术的专业知识,进而改造并重新利用现有设施。据记者了解,上述项目也申请到了来自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的资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环保生态方面的科技创新。
聚焦到成都的项目,具体的技术创新体现在能够较低成本地将二氧化碳和氮气分离,以往的分离过程较为耗能。
徐忠华表示:“我们设计了两个反应器,其一是将空气跟金属颗粒反应,以铁为例,反应后得到氧化铁,剩下不变的是氮气。氧化铁是固态的,氮气是气态的,所以易于分离。再把氧化铁送到另一个反应器里,跟碳氢化合物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铁。”
上述流程的产物是高能量的水蒸气及纯度很高的二氧化碳。整个过程由于不需要其他额外的装置,从而能大幅降低减排的成本。徐忠华进一步解释,如果控制这个反应,令其反应不完全,则可以得到一氧化碳、氢气还有部分水,可用于制氢,也可以得到合成器,去生产油品、化学物,同时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
而理想的应用场景之一则是用于开发稠油。徐忠华举例称,西部地区稠油较多,若将高温水蒸气注入到地下即可把油品软化,随后再将二氧化碳注入驱油。但这其中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研究。
针对CCUS技术成本的下降空间,徐忠华认为,目前很多技术是在实验室阶段。一个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是最贵的时候,因为它根本没有规模化,一旦规模化之后,它就有下降空间。此外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成熟度的问题,要把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就要往产业应用的角度去靠。而探讨可行的商业模式的前提建立在政府的碳税以及其他政策机制的框架下。
徐忠华也坦言,从现实的情况讲,CCUS不是短期内碳减排最有效的方式,也许最有效的是提高能效或改变能源结构。道达尔目前石油和天然气的占比已经对半,未来的目标是到2030年,天然气占比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