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认证体系(IECRE)副主席秦海岩
1995年,IEC建立了风电机组认证模式,这也为各国建立统一的标准认证体系提供了有力依据。我国的风电检测认证体系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转化而来的。2011年,IEC风力发电机组认证咨询委员会(WT CAC)成立,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承担了委员会的大量工作,积极推动国际互认体系建设。2015年9月的REMC会议上,在国家认监委的推荐下,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当选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认证体系(IECRE)副主席,这是中国首次在IEC合格评定体系成立之初就获任管理层职务。
围绕IECRE合格评定体系,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秦海岩。他拥有近30年的标准开发、检测认证经验,长期从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标准制定、研究评估及国际互认推广,主持和参与众多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国际合作课题,深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政策与技术应用。
记者:IECRE合格评定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中国企业和相关机构参与IECRE合格评定体系有什么意义?
秦海岩: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增长,我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和技术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风电、光伏产品的国际市场认可度很高,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想出口这些可再生能源装备,我们仍面临着各国市场的认证障碍。技术壁垒是广泛存在的国际贸易隐性壁垒,认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经过长期的努力,目前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标准方面基本趋于统一,但由于各国之间的检测认证制度并没有完全接轨,持有一国认证机构颁发的产品质量认证证书的产品经常不能为另一国家认可或采信,导致优良产品出口受阻。这一方面是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不了解,另一方面则是主客观上设置的贸易保护措施,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互认互通的认证机制,从根本上破除贸易技术壁垒。
成立于2014年9月的IECRE是IEC第4个合格评定体系,下设风能、太阳能、海洋能3个委员会,其目标是在IEC框架下建立起针对可再生能源系统、关键设备和服务的评价体系,通过国际技术标准和认证模式的统一,推动认证结果的多边互认,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国际贸易和合作,最终使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为加速全球低碳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沿,只有充分参与到标准制定和技术讨论当中去,才能为世界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推动整个行业发展,为可再生能源行业带来竞争力,加速全球尽快实现可持续性发展。IECRE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中国的参与推动了整个行业发展,让更多国家更多人用上可再生能源。
记者:如何为IECRE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如何提升我国在IECRE体系的国际影响?
秦海岩:技术标准体系接轨和认证制度统一,是国际经贸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性建设,也是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可再生能源技术标准建立合作关系并实现多边互认,不但有助于打破国际间贸易技术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全球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更是我国在此领域从参与者向管理者和引导者转变,争取全球治理制度建设主动权的具体实践。
具体到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中国是后起之秀,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仅用了十多年就实现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赶超型”发展,日益成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引领者。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设备制造、绿色投资以及市场发展方面均处于世界首位。
记者:中国加入IECRE以来,对“一带一路”倡议其他参与国家和地区有何实质性帮助?
秦海岩:当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气候变化、能源紧缺、油价波动、科技革命等事件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全球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上。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应用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和技术积累,在产品制造和工程建设上拥有明显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输出将显著提速,风电、太阳能、水电产业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例如在非洲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沼气、分布式风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改善一些贫困国家的能源结构,解决电力缺乏和能源接入问题,从而促进当地减贫、就业、环保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改善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
中国加入IECRE,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直接促进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和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遍地开花,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环境和民众身体健康,还有助于把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