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环保自成立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集团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后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促进重大项目人才保证,在人才建设方面筑就伟大工程,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人才的引领作用。
近日,中核环保“核后端集约化人才平台暨人才飞地”项目和中核四〇四“胡杨工程”项目双双获得集团公司批复。其中,“核后端集约化人才平台暨人才飞地”项目是集团专业化公司内首个获批的人才建设项目,更是集团公司“1166”人才发展规划的收官之作;“胡杨工程”则是集团内第二家获批的“人才特区”项目。
双管齐下 立足长远
目前,核燃料闭式循环体系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按照既定的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核燃料闭式循环技术路线,集团公司制订了后处理“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中核环保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及集团公司的部署安排,在今后一段时期,将有多个后处理项目并行开展,均需要大量的人员队伍及高层次人才做为支撑,现有人才队伍难以满足高水平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需求,打造完善人才队伍体系,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是筑牢公司高水平发展的基石。
中核环保“核后端集约化人才平台暨人才飞地”经过近半年研讨,几经易稿,不断贴近实际服务需求,以“荟龙”、“引龙”、“安龙”、“育龙”、“腾龙”五项计划为依托,全面覆盖人才内部整合、外部引进、保障、培训以及平台建设等各方面,让人才的价值充分涌流。人才集约化使用平台将率先落地中核四〇四厂,为中核四〇四厂注入新鲜血液;人才飞地将依托中核环保国内外布局的实体资源,打造人才飞地样板间,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作为“人才特区”,“胡杨工程”将以核研院为载体,带动选苗、育林以及护林三项计划实施落地,满足业务开展对人才的需求。中核环保还将着眼长远,统筹做好核后端人才培育和梯队建设工作,为后处理、退役治理等领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前期试点 成效初显
为加快核后端产业发展,中核环保在核后端加快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培育、激励保障等方面,开展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效果,为核后端人才集约化使用平台暨人才飞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树立品牌形象,不断打造核后端人才引进平台。针对核后端人才引进薄弱等问题,承办了集团公司国防科技专题毕业生交流会,以聚集国防科技,服务工程项目为主题,吸引了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50余所高校参加。以此为契机,加强与高校跟进对接,确保人才引进取得积极成果,为未来的校园招聘和雇主品牌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升人才能力,开启核后端人才专业化培育。通过与清华大学、南华大学合作,承办集团公司首届后处理人才专项培训和研究生班,开启了后处理领域专业培训的有益尝试,本次培训共覆盖14家成员单位,400余名学员,目前已形成每周两次,每周五周六例行组织的常态化学习,中核环保成熟人才能力提升和再教育的第一个样本已经有了实质化进展。
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与南华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联合培养、核污染金属循环利用研发生产平台开发等发面深入合作。与东华理工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全方面合作。与兰州大学、南华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参与共建“兰州大学国家核产业研究院”,不断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持续推进人才培育的精准化、专业化和常态化建设。
蓝图绘就 未来可期
未来几年,中核环保将以重大项目和后处理人才为核心,依托五项人才计划,形成一整套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最终培养一批具有核心能力的高精尖科技人才、打造一支核后端产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一套持续优化的人才队伍管理创新机制。并由此推进重大项目、后处理、市场开发领域优秀人才集聚地、自主创新新高地和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开发,为核能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中核环保已整装待发,将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资源,让出人才、出成果成为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