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企的科技担当,方大炭素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2020-01-15 09:14  来源:中国甘肃网  浏览:  

新年伊始,一则好消息让方大炭素的干部员工群情振奋:方大炭素企业技术中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是方大炭素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次次科技高峰的攀越,一次次行业记录的刷新,一件件炭素新产品新材料的问世,无不镌刻着半个世纪以来企业生死蜕变的不凡历程,凝聚着几代炭素人接续奋斗、振兴民族炭素工业的情怀与担当。方大炭素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依靠方大集团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努力打造炭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样本,走出了一条迈向世界炭素行业强企的奋进之路。

艰辛探索,厚重积淀

方大炭素的前身是兰州炭素厂,始建于1965年。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企业规模扩大,装备水平提高,科研实力增强,许多科研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中国炭素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但进入90年代中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迹象开始显现,企业效益严重下滑,一度到了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的地步。由于受企业效益严重滑坡的影响,科技研发之路一波三折,研发技术人员流失,科技创新出现断层,研发经费捉襟见肘……企业科研瓶颈期不期而至。

2001年企业集中优质资产发起设立兰州海龙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2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6年9月,辽宁方大集团通过拍卖获得海龙科技51.62%的股权,并更名为“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此方大炭素应运而生,企业因改制而获得新生,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华丽变身,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前列的优质炭素制品生产供应基地、国内涉核炭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涅槃重生,坚定科技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定地走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国际化发展之路,这是方大炭素战略发展的支撑点和价值遵循。

改制后,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开始提档加速。2007年原有的兰州炭素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名为方大炭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方大炭素成为行业内唯一拥有博士后工作站的炭素企业。

同年,方大炭素企业技术中心成立,并经甘肃省经贸委批准设立为第十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下设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炭素新材料研究院、技术研发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专业从事技术开发的部门,同时配套技术委员会、检测中心等技术研发服务单位,形成了以石墨烯、核电用炭/石墨、炭/炭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为主,传统超大高石墨电极、高品质高炉炭砖升级换代产品为辅的专业研究团队,具备了持续开发新产品和产业化的条件,整体研发及工艺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引进人才,加大科研投入,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加速产学研融合……一系列举措推动科研项目落实落地,企业技术中心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大批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高炉用超微孔炭砖研制》获中国钢铁协会/中国金属协会颁发的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甘肃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φ7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研发》等7项科研成果和7个新产品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工信委联合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和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或验收。φ7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获甘肃省优秀新产品特等奖,φ6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3个新产品获得甘肃省优秀新产品奖。《φ800mm普通功率石墨电极研制》等4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5项科研成果分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2016年,方大炭素开始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并以此为起点向更高的企业战略目标发起冲刺。

接续奋斗,一个民企的科技担当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我国专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力量,在业界起着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对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具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企业,国家将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凭借多年来的技术沉淀和科技实力积累,方大炭素技术中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它标志着方大炭素真正成为了国内炭素行业的领头羊,经济技术实力强,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等。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方大炭素几代科研人员辛勤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进一步巩固了方大炭素在炭素行业的龙头地位。

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的十二年历程,印刻着方大炭素高质量发展的足迹,散发着方大品牌的魅力。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甘肃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方大炭素设立有甘肃省炭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近年来,公司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核石墨研究中心,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电用炭/石墨制品研发与生产基地。与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兰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石墨电极、高炉炭砖联合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等专业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技术开发合作,形成了完整的试验研发体系。2019年8月30日,与兰州大学签订了石墨烯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了石墨烯研究院,转化了4项技术成果,标志着方大炭素石墨烯研发已经由单体项目迈入了系统布局阶段、批量制备及产业转型阶段。2019年12月底与俄罗斯核反应堆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

方大炭素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引进高端技术人才,赴国内外开展技术调研、考察,开展科研及技术攻关、设备及工艺改造,建设新材料产线,重奖科技创新功臣,奖励技术进步,以股权激励科技人员,近三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累计超过3%。形成了以创新投入为支撑、创新合作为驱动、创新激励为动力,高端人才为依托、技术改进为保证、品牌战略为目标的生态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方大炭素在高科技新材料研发方面不断实现突破,是中国唯一生产高温气冷堆炭堆内构件的厂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高温气冷堆炭堆内构件由国外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方大炭素多项产品被国家列入高新技术产品名录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属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近年来,先后承接3项国家级项目,其中,高温气冷堆炭堆内构件已在山东荣成石岛湾200MW示范核电站投入使用;高温气冷堆用核级石墨国产化技术研究项目进入实质性验证阶段;600MW快堆用含硼石墨棒拟在2020年底完成供货任务。承担或完成3项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项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支撑工程项目,1项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兰州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项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等。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行业、地方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获得22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次新技术、新产品获省市科技成果鉴定及科技类奖励,仅2019年,2项科技成果分获甘肃省优秀新产品特等奖和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

回顾方大炭素科技发展之路,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方大集团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引领下,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之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引领炭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俄罗斯开发用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

俄罗斯开发用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

全世界都在开发把体温转化为能量的充电技术。俄罗斯也不例外。莫斯科电子技术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种能够把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将来可以直接在手上或背部为便携式小装置充电。相关研究发表在《可持续性》杂志上。
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打造钻石电池 有望实现100年内无衰减

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打造钻石电池 有望实现100年内无衰减

众所周知,目前包括锂电池在内的充电电池虽然可重复使用,但是其都有衰减期。而这对于一些太空探测器来说,一块具有长期寿命的电池对其更是相当重要。据外媒报道,日前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研制出一种“钻石电池”,其能够在100年内无衰减,而该电池计划应用在太空探测器和地下采矿设备中。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负压,即使内壳受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到环境中去。”近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安全壳是保证电站安全的最后一道实体屏障,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紧急 "投资,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在2040年投运!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新报告称,如果对该项目进行 "紧急 "投资,一个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在美国投入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新报告建议,如果美国想利用其对ITER等多国项目的贡献,并乘着私人绿色能源投资的浪潮,现在是 "紧急 "推动重大投资的时候了,以建立一个试点核聚变能源工厂,并在2035-2040年之间投入使用。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