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三十年:“董小姐”未改的初心

2020-03-07 14:30  浏览:  

“这个时代女性已经不再依附男性。关键在于你是否付出努力,做出多少贡献,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相较于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通过举行罢工游行,要求提高待遇、获得权利。一百多年后,女性的生活状态已然发生改变。问及女性的价值和追求,上个月刚刚问鼎福布斯“中国最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榜首的董明珠作出了上述回答。

事实上,在当代女性追求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历程中,似董明珠这样的女企业家一直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从1990年到2020年,从热情敬业的“董姐”到勇于逐梦的“董小姐”,从基层销售人员到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三十年弹指一挥,这位勇于挑战、敢于斗争的女企业家在她与格力电器的身上烙下了彼此深深的印记,也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初心”。

“营销最大的秘诀就是不玩花样。”

1990年,35岁的董明珠只身来到珠海,成为格力的一名销售员。在其职业生涯的初期,董明珠就展现出“金牌销售员”的超凡实力——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市场的个人销售业绩就达1600万元,在当年格力销售业绩排行榜上位列第一。

然而,董明珠惊人业绩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90年代早期厂家还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先发货、后付款的方式,常常陷入“三角债”。这也是董明珠在安徽市场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她花了40天,才用“以货抵债”的方式,追回前任业务员留下的42万元债务。

董明珠决心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她给自己设立了“先款后货,绝不赊账”的商规。可以想象,一开始没有经销商愿意接受董明珠的“规矩”,但她丝毫不退缩,带着真诚的笑容敲开一家家经销商的门。淮南的一位女经理被董明珠打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了20万元的货。

拿到货款后,董明珠并没有甩手不管,而是到这家店帮忙售卖格力空调。女经理发现格力空调确实比别的品牌卖得好,就全心接受了这个模式,和董明珠开始了长期合作。


(1994年董明珠回到珠海总部出任经营部部长)

1994年董明珠回到总部担任经营部副部长后,进行了一系列内外部整肃,1995年开始格力就不再有一分钱的“三角债”。“人家说我是营销女皇,但是我没有任何诀窍,只有两个字——诚信。”董明珠说:“推销令客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让经销商、合作者与我们共赢,这才是真正的经营之道。”

凭着这股子拼搏的劲头和诚信的理念,董明珠又推动格力建立了“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结束了大经销商之间的价格战,逐步规范了市场秩序。后来,格力的这一模式在业界被称为“21世纪全新营销模式”。

“我们要有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

90年代的中国制造深陷价格战、控成本的泥沼中,被贴上“低质低价”的标签,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不断消磨着消费者的信任感。“‘中国制造质量不行’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因此,董明珠又在质量领域发起了挑战。

当时的国内空调厂商主要是组装外购零部件,零部件的质量是空调品质的关键。但生产过程中,不合格的零部件往往不是直接“出局”而是进入“待定区”,成为质量的一大隐患。董明珠向公司领导提出建议:取消“待用”,不给不合格零件上线的机会。1995年,格力还成立了迄今国内唯一的筛选分厂,检查、筛选空调零配件,从源头开始保障产品质量。


(董明珠在生产线)

在实际生产中,质量管控是大题,更是难题。董明珠深知这一点,但她更清楚质量是必须要跨越的大山:“就是要较劲,就是要六亲不认,才能把质量提高。”格力提倡“人人都是质检员”,把“完美”这个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理念里、行动中。渐渐地,“好空调、格力造”的品牌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2012年成为格力电器董事长之后,董明珠对质量抓得更严了,她组织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提炼了“四纵五横”质量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组织进行质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问题,空调维修率也从90年代的1%-2%降到如今的万分之三。2018年,格力电器“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完美质量管理模式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成功攀上质量管理的最高峰,真正用品质赢得市场的青睐和国家权威认可。

“自主创新才是硬道理。”

在中国制造求生存、求发展的历程中,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初期,中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依赖低成本、低价位,技术空心化的问题逐渐暴露。格力是最早意识到危机并决心狠抓技术研发的那一批企业。

以中央空调领域为例,国内企业比外资品牌滞后了几十年,核心技术长期空白。2001年前后,格力决心自建研发团队,攻克这道关卡。两年后,格力成功研发出第一台多联机,开始逐步“掌握核心科技”。

挑战不可能,这是格力研发人员的精神力量所在,也与董明珠的精神内核一致:“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她不仅要求创新,更强调自主——核心技术必须自己研发、自己掌握。当然,董明珠也知道其中的不易,所以她提出研发投入不设上限,组建研究院和实验室,为技术攻关搭建更好的平台。


(董明珠讲解格力产品)

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格力的技术研发创造了诸多“不可能”。2013年,董明珠的老朋友向她建议:这两年北京的空气很差,做空气净化器,肯定有市场。但董明珠觉得,解决空气问题必须从根源着手,依靠技术手段,减少使用污染能源,她向研发团队提出制造“光伏空调”的设想。2014年,格力自主研发出了“不用电”的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为全球节能减排事业贡献出了“中国智慧”。

拥有28项“国际领先”技术,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中国专利奖金奖,格力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科技大咖”,但董明珠对核心技术的追求却还在继续。

“即使站在山顶,我们的头顶还有星空。”

如今格力已成为公认的“空调霸主”,但董明珠的“野心”绝不限于此,她的梦想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制造要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对于格力这样的制造企业来说,这是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一方面坚持自主创新的路线推进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进军装备领域,补足中国制造的短板:“某种程度上,最能保障制造业品质的就是装备,而装备在中国恰恰是个短板。设备加工依靠进口,何谈制造强国?”


(2015年董明珠在第一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高峰论坛)

装备研发是制造业的难中之难,但董明珠认为“挑战是永远的动力,不能被困难吓倒,越困难,越要有能力、有信心”。在这样的信念中,她带领格力毅然投入新的挑战。

2013年,格力进军智能装备领域。经过几年深耕,格力掌握了高端装备、机器人内部核心部件的研发能力,斩获了两项高端装备领域的“国际领先”。目前,格力智能装备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覆盖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机械手、智能仓储装备、智能检测、大型自动化生产线体等多个领域,服务于家电、汽车、食品、3C数码、建材卫浴等行业。

2018年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以“挑战”为主题发起演讲,与企业家们共论中国制造未来。挑战市场陈规、挑战质量漏洞、挑战技术瓶颈、挑战制造短板……在30年如一日的一次次挑战中,董明珠书写了格力电器的辉煌历史,也书写了中国女性的商界传奇故事。

2019年,董明珠第13次进入《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排行榜”。同年,格力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在诚信做生意、严格控质量、创新求技术的三十年不改“初心”中,有故事的“董小姐”还在继续创造新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动力电池与底盘高度集成是大势所趋?

动力电池与底盘高度集成是大势所趋?

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十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宁德时代中国区乘用车解决方案部总裁项延火透露,该公司将于2025年前后正式推出高度集成化的CTC(Cellto Chassis)电池技术。
储能牛年牛”转乾坤可期 百亿级投资项目频现

储能牛年牛”转乾坤可期 百亿级投资项目频现

进入2021年,电池头部企业扩产步伐仍未见止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粗略统计发现,前两个月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欣旺达等电池企业纷纷加码投资,其中更有百亿级投资项目频现,前两个月统计在内的企业公布投资金额总额已达796.37亿元。
2021年预测储能锂电池行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2021年预测储能锂电池行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2021年锂电池新能源行业“牛”转乾坤可期。锂电池的火热就不用多说了,锂电池在传统领域主要应用于数码产品,在新兴领域主要用于动力电池、储能领域。电池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仍然被各大机构长期看好,可以预见,2021年电池新能源行业多个细分行业将迎来高成长发展新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我们一定要考虑新的电池,钠离子电池就是首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我们一定要考虑新的电池,钠离子电池就是首选

目前,在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进速度等方面,中国企业都处在国际领先地位。中国有机会引领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钠离子电池产业化。
以区域能源革命为抓手,协调推进能源革命与区域发展

以区域能源革命为抓手,协调推进能源革命与区域发展

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面对的重大议题之一。虽然各地区在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区域内存在不同类型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推进能源革命。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