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企业手中握有大量海上风电资源,却受制于各种因素无法开工建设。回首“十二五”期间,业内最关注的是,海上风电如何步入快车道;而现在,业内焦虑的则是,海上风电如何保持平稳发展势头,避免“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
政策调控海上风电发展节奏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0年风电项目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并网容量、开工规模已超出规划目标的省份暂停2020年海上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和核准工作”。这意味着,除个别地区仍有余量之外,2020年基本不会有新增核准项目。
“今年风电政策的明确,表明国家层面也担心海上风电行业在繁华过后陷入低谷,有意控制节奏。”一位不愿具名的风电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则对记者表示:“已超出规划目标的省份暂停2020年海上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和核准,这是依据科学规划,实现稳步发展。”
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由40万千瓦增加到363万千瓦,年均增速达74%,是陆上风电增速的4倍。截至2019年底,我国开工在建的海上风电规模已达10.428吉瓦。
我国海上风电项目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广东等省,业主主要是中广核、华能、三峡、国家电投等央企。正是大型央企携手地方政府,近年来共同推动海上风电走上“快车道”。
对此,时璟丽分析认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条件好,电力负荷高,环保压力大,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效路径之一,建设海上风电可促进当地清洁能源和清洁产业发展。伴随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实施,各地也面临持续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比例这一挑战。加之,之前较为优越的电价补贴政策,多种因素点燃了资源大省对海上风电的热情。
多重因素导致“圈而不建”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不少央企为了打造海上风电名片,纷纷“圈海”。尤其是中广核、三峡新能源、国家电投等企业“囤积”了大量海上风电资源。按照并网时间表,建设完成这些项目面临着较大挑战。
以广东为例,中广核在广东资源储备高达2801.5兆瓦,被业界誉为“广东海上风电霸主”,但即便到明年底,其计划并网容量仅为1802.5兆瓦;三峡新能源广东海上风电资源储备2700兆瓦,到2021年底计划并网容量为1700兆瓦。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海上风电大干快上有点像以前光伏行业“圈地运动”。那么,海上风电“圈而不建”是企业盲目囤积资源所致吗?“项目无法开工,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开工手续不全;有的是涉及机密区域;有的是受安装船制约;有的是受制于叶片和整机供货紧张。”一位不愿具名的华能集团知情人士向记者直言。
“海上风电门槛相对较高,项目建设受到整机制造能力、安装施工能力、并网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如2019年虽然行业热情高涨,但受到以上因素制约,年新增装机仅接近200万千瓦。”时璟丽对记者表示。
据时璟丽分析,考虑海域资源、电网输送等条件,集中成片开发海上风电有其优势。这也是企业纷纷圈占大量海上资源的一个因素。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看来,虽然不少企业手上有大量未开发资源,但并不能据此认为海上风电产业存在泡沫。
建议地方政府接力支持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建海上风电项目数量全球占比达56.5%;我国在建海上风电项目的装机容量全球占比达52.9%,均超过全球增量的一半。
“2019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位居全球第一,已是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市场。”时璟丽表示,“根据‘十三五’期间企业项目储备情况、地方核准情况,并考虑制造业和安装能力、电价补贴政策调整等,2020年和2021年我国有可能继续成为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市场,并且从规模看,将是稳步增长的市场。”
在此背景下,企业持续看好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但是,若不能在国家补贴完全退坡前实现核准项目并网,则无法享受相应的电价政策。失去了电价政策的护航,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将面临更大挑战,这也使得手握资源的企业更加举棋不定。
时璟丽也指出,从国内外研究和行业预期来看,“十四五”前半段,我国海上风电成本与常规电源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地方政府对海上风电发展予以有效的政策支持,助力海上风电真正实现“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