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正攻关突破性氢能炼铁技术 逐步实现碳零排放

2020-04-07 10:26  来源:国家节能中心  浏览:  

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瑞典政府正在对钢铁这一支柱产业组织技术攻关。最新消息称,2020年夏季前,大规模测试炉将建设完毕并启动,目标是在2035年前,绿色钢铁技术在全国钢铁行业应用相对成熟,逐步实现碳零排放。

瑞典技术攻关项目“突破性氢能炼铁技术”(HYBRIT, HYdrogen Breakthrough Ironmaking Technology),是由三家行业巨头(2016年北欧最大钢铁生产商瑞典钢铁公司、欧洲最大铁矿石生产商LKAB公司和欧洲最大电力生产商之一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合资创建的HYBRIT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落实。合作科研机构包括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吕勒奥理工大学、瑞典国家研究院、瑞典钢铁研究所Swerim等。2018年6月政府拨款已到位,其中瑞典能源署支持了5.28亿瑞典克郎(约3.87亿人民币),创该机构有史以来单项资金支持最高记录。

HYBRIT攻关项目的核心是提升技术、降低成本,使氢气冶炼钢铁在经济上与传统焦炭炼铁相比有竞争力。焦炭和氢气都可作为还原剂去除铁矿石中的杂质。传统冶炼钢铁工艺中二氧化碳排放占全行业90%,如使用氢气替代焦炭,氢气将与铁矿石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蒸汽,实现碳的零排放。

项目分为6个子课题,除氢气还原铁矿石技术外,炼钢、零碳排放制备和储存氢气技术、零碳排放制备海绵铁技术是另外两个重点攻关目标。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也是对钢铁业碳零排放有实际意义的关键条件,因为目前零碳排放制备氢气是通过电解水技术路线实现,制备过程需大量能源。

2018年6月,大规模测试炉动工仪式在瑞典吕勒奥的一家钢铁试验工厂举行,瑞典首相勒文培土奠基。2020年2月该测试炉完成基本建设和内部施工,预计2020年夏天开始试运行,每小时可生产1吨海绵铁。经5年技术开发测试后,计划2025年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示范工厂,2026年第一批成品“零碳钢”将离开示范工厂大门。2025到2035年,示范工厂将不断提升技术成熟度并进行行业推广。

项目可行性报告显示,氢气冶炼钢铁的成本约比传统冶炼钢铁工艺高20%到30%,但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和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的增加,预计这一差距将会缩小。HYBRIT项目将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氢气冶炼钢铁方案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将实现统一,整个钢铁行业将为之改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

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必要手段,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倡导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 工信部加快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倡导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 工信部加快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作为碳排放重要领域,工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引发关注。近日,工信部公示第五批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名单,同时提出加大力度倡导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工业企业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更好推进节能减排。
长时间储热技术公司Azelio赢得首个商业订单

长时间储热技术公司Azelio赢得首个商业订单

据外媒消息,瑞典初创技术企业Azelio开发的长时间热能储存技术将首次在阿联酋迪拜的Mohammed bin Rashid Al-Maktoum太阳能发电厂进行商业化应用,其开发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储存来自于太阳能和风能的可再生能源,并能全天候提供电力和热能。
锡林郭勒盟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率先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锡林郭勒盟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率先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2020年12月22日,锡林郭勒盟“五站五线”新能源汇集工程建成投运,成为全世界首个交直流混联、风火打捆的特高压系统工程,各项专利技术研发应用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实现特高压工程领域“世界看中国,中国看锡盟”。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推动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科技部将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现将《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