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在发货,每天能发6个集装箱。”公司生产经理任永红说,他是大同本地人,隆基股份2018年在大同建厂时他应聘到公司,从广东回到了家乡。
任永红就职的新工厂生产单晶硅光伏组件,产品80%出口国外。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这里仍然能满负荷生产。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充满了热情,因为一个单晶硅光伏组件新基地正在大同建设,未来隆基股份还将在这里建设单晶硅电池厂。
“这意味着未来我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说,大同正在蝶变,就像工厂里繁忙的生产线一样,到处都在建设高科技项目。这里呈现出的面貌与他当年离开去广东求职时完全不同。
作为中国有名的“煤都”,大同每年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但这并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太多自豪感,因为采煤是一个严重污染环境的低端产业。对资源的依赖,也让这座城市日渐陷入困境。
转型发展是唯一出路
过去,大同的转型方向更多是发展煤化工、火电厂等煤基产业,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这座“煤都”开始将新一轮转型更多地聚焦在最薄弱的高技术产业上。这样的转型方向也是产煤大省山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山西是中国最主要的产煤区之一,也是中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要求山西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山西以传统能源为主,如果能够闯出一条路子来,就可以向其他类似的能源大省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说。
早在2017年,山西省就划定了总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重点培育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山西省科技厅厅长张新伟说,一些领域已经取得突出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产品。
在山西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的展厅内,一个灰色高压气瓶格外引人注目。制备这种新型高压气瓶所使用的生物树脂是用从玉米秸秆中提取的木质素合成的,这种生物树脂的应用使气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老化等优异性能,可以应用在消防、潜水等领域,使用者一只手就可以轻松拿起来。
山西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负责人介绍说,这种新材料与碳纤维结合后能大大增强后者的力学性能,在同等机械强度要求下可减少昂贵的碳纤维使用量。
这家研究院牵头的千吨级生物基新材料炼制工厂正在建设,利用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材料加工为生物树脂、生物塑料的下游配套工厂也计划于明年投产。
随着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快速推进,这个产煤大省的转型发展变得更有科技“含金量”。就连最传统的大型煤炭企业也在积极利用最新技术重塑传统生产方式,并将目光投射到煤炭以外的领域去寻找新兴市场投资机会。
不久前,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新元煤矿实现了用5G远程操作井下采煤设备和井下高清监测图像实时回传。
与新元煤矿相隔60公里,山西阳中新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这家阳煤集团参股的新材料公司可年产2万立方米气凝胶毡和1000吨气凝胶粉体。
“我们生产的气凝胶粉重量仅为空气重量的2.7倍,具有超轻质、高保温和阻燃特性。”山西阳中新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白斌说,过去这种新材料因为产量低而价格昂贵,主要用在航空领域,大批量生产后将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节能、纺织、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3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0%,高出煤炭工业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