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集安瑞科宣布,其与挪威Hexagon通过“云签约”的方式,在线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根据意向书,双方将优势互补,共同拓展中国氢能储运装备市场。
图片来源:中集安瑞科
中集安瑞科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该公司在2006年开展氢能业务,产品涉及范围包括氢气管束运输车、加氢站储氢瓶组、加氢车、液氢储罐、隔膜压缩机、加氢机等。
Hexagon则是IV型储氢瓶领域的“鼻祖”,在材料、工艺及装备上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目前,该公司的70MPaIV型瓶已经成熟应用在各种车型上。
中集安瑞科现在拟通过与Hexagon的合作,涉足IV型瓶并将其引入中国市场。
对于中集安瑞科的这一动作,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认为,一方面将加快带动国外一流氢电技术在国内转换并批量应用,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将带动国内技术的提升,成本下降,从而加快国内氢电产业商业化速度。
事实上,国内目前车载储氢系统基本都采用35MPaIII型瓶,IV型瓶在国内的应用长期处于空白。现在,中集安瑞科携手外资企业强势入局,将唤醒沉寂的国内IV型瓶市场?
借力Hexagon枪占储氢瓶市场C位
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增速明显,作为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重要保障之一的车载储氢瓶也水涨船高,呈现出喜人的市场空间。
2019年中国车载储氢瓶出货量约为1.5万支。目前储氢瓶的价格在1.1-1.3万元/支之间,根据各企业出货量和储氢瓶价格测算,2019年中国车载储氢瓶市场规模约为1.7亿元。
目前,车载储氢瓶主要分为纯钢制金属瓶(I型)、钢制内胆纤维缠绕瓶(II型)、铝内胆纤维缠绕瓶(III型)及塑料内胆纤维缠绕瓶(IV型)4个类型。
其中I型、II型储氢密度低、安全性能差,难以满足车载储氢密度要求。而凭借提高安全性、减轻重量、提高质量储氢密度等优势,III型、IV型瓶的车载应用已经较为广泛,其中国外多为IV型瓶,国内则多为III型瓶。
相对于III型瓶,IV型瓶因具有优异的抗氢脆腐蚀性、更轻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及更高的质量储氢密度与循环寿命,现已成为引领国际氢能汽车高压储氢容器发展方向的“新宠”。
中集安瑞科携手Hexagon入局,显然一方面是看到了车载储氢瓶巨大的市场规模及未来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是想通过引入IV型瓶,树立新标杆,迅速占据车载储氢瓶市场C位。
但需注意的是,IV型瓶在国内批量生产及市场应用可能并不容易。
IV型瓶推广与普及仍需协同多方力量
关于IV型瓶的研发应用,目前有四个被“诟病”的问题:
1、法规标准不完善,国内法规限制使用IV型瓶;
2、关键材料碳纤维几乎被国际企业垄断,价格高昂;
3、商用车规模较小,乘用车尚未开始推广,IV型瓶市场需求低迷;
4、加氢站配套技术短期内达不到,装车后难实现加氢。
在研发方面,斯林达副总经理杨树军告诉高工氢电:“IV型瓶的研发有几个关键技术难点,比如金属瓶口与塑料内胆两种不同属性材料的密封及密封材料的选择;塑料内胆材料与氢是否相容,材料如何选择与评价;内胆成形过程中,无损检测手段及评价;碳纤维缠绕过程中如何保证内胆不变形等。同时,诸多环节都缺乏相应的细致标准及检测手段,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合格的,不太明确。目前企业都是按照产品自身特点,判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再划定一个界限。”
此外,目前IV型瓶所需的材料都需要进口,包括塑料、环氧树脂、密封材料、碳纤维等。受限于国内基础材料研究薄弱,国内能够采购基础材料进行合成的企业很少;专业生产IV型瓶的工艺装备技术也缺乏,这都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
除技术工艺难点尚未突破之外,标准法规的推进缓慢,也是导致IV型瓶在国内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
早在多年前,国内车载天然气气瓶采用过IV型瓶(与IV型氢瓶类似,都采用塑料内胆纤维缠绕),出厂时这些气瓶都符合相关规范,结果装车后出现了问题,甚至出现多起人命事故,很多当事人被停职。这导致法规标准制定者很抵触IV型瓶,至今仍然没有放开。“氢瓶装载到车上使用时,影响安全的因素非常多,可能氢瓶出厂时是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但使用时却会出现问题。”一名业内人士说道,国外采用IV型瓶没有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国内采用就不会出现问题,因为处于摸索阶段,不可控因素太多。
IV型瓶应用与推广的“拦路虎”的确很多,但乐观看待者也甚多。
“客观来看,当前国内IV型瓶的研发应用虽然比国际步伐要慢,但随着国外IV型瓶应用的成熟,以及国内企业、资本的推动,或许能打开一道口子。”有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而现在中集安瑞科携手并依托Hexagon的丰富经验,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口子一旦被打开,他们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事实上,中集安瑞科的竞争对手也在意图抢占发展先机。
在今年2月举办的日本展会上,斯林达展出了一款70MPaIV型储氢瓶,这是国际舞台上首次有国产70MPaIV型储氢瓶实物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