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英提出的五项建议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关注中国汽车企业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关注中国汽车业及相关配套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获得创新提升。这些建议包括:《关于加快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小型电动车发展的建议》《关于大力推动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能源和动力转型升级的建议》《关于加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汽车“走出去”支持力度的建议》《关于减轻企业负担节约社会资源实现汽车消费信息整合升级的建议》《关于当前汽车社会下建立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的建议》。此外,王凤英还与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联名提交了《关于将车辆购置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建议》。
鼓励小型电动汽车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作为人大代表,王凤英已经多次就此提出建议,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次,根据调研王凤英瞄准了该领域小型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氢能产业链问题。
小型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中的一个细分品类。相比大型电动汽车,小型电动汽车更为经济环保,更符合现阶段大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小城镇居民短途出行需求和购买能力,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全面小康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小型电动汽车销量不但没有出现井喷,近年的市场份额反而大幅下降。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划分维度过度推崇高续驶里程,导致车型小、续驶里程不高的小型电动汽车能享受的补贴数额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尽管小型电动汽车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已经满足我国汽车“新四化”要求,但业内仍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如认为小型电动汽车技术含量低、粗制滥造,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工业进步等。
小型电动汽车日渐被冷落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理念显然背道而驰。在新的历史阶段,有必要重新思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寻求新的增长点,助力整个产业持续平稳向上。
针对目前小型电动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王凤英建议:
一、确立小型电动汽车产品标准,促使小型电动车市场规范化、体系化运行;
二、制定以降低能耗为导向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从耗电量、轻量化程度等维度制定新的标准体系,促进电动汽车技术和品质不断提升;
三、在金融政策、购车资格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小型电动车税费优惠,将小型电动车和其他类别新能源汽车进行差异化管理;
四、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减少电池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展现小型电动车优势,保障电动汽车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全生命周期内坚持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
破解氢能产业链瓶颈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能源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是重要一环。能源载体的选择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成本优势建立、竞争能力强弱等方面息息相关。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来源广泛,适合大规模生产、储存和运输。将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燃料电池发电相结合,可为交通运输和电力等行业提供高效清洁的电能和热能,是实现能源低碳化和动力电气化的重要途径,在多种应用场景中具备成本优势。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在基础研究、核心材料、关键部件、制造工艺和集成控制等方面还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未形成规模化氢能产业集群,产业链各环节成本高。氢能供应链欠缺协调,制约着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标准法规的不完善,也制约着产业发展和可持续性。
针对我国相对落后的氢能产业发展,王凤英建议从国家顶层设计规划和政策引导入手,来去除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
一、政府引导加大氢燃料电池基础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技术瓶颈,促进产品国产化,打造自主化生态链;
二、鼓励、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氢能示范应用,鼓励地方政府创新激励方式,带动地方氢能产业链的建立,进而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通过政府主导,鼓励燃料电池产品应用推广,扩大市场规模,进而推动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参照国外经验,鼓励多方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多种形式社会资本投入,鼓励能源企业牵头建立稳定、便利、低成本的氢能供应体系;
四、完善标准法规建设,加快氢气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后的管理细则制定,尽快破除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打通交通、工业等多场景应用标准;
五、目前我国20多个省市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38项,急需制定国家级顶层氢能规划,合理规划加氢站,制定长期稳定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政策。
制定“走出去”国家战略
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迈向世界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在中国汽车业界已经形成共识,是中国汽车人共同奋斗的目标。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中国汽车品牌已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实力,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汽车“走出去”提供了巨大机遇;另一方面,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竞争格局下,中国汽车“走出去”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汽车出口价格低廉、规模和效益偏低,“走出去”模式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尚未形成世界级汽车品牌,严重制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去”政策体系仍不完备,金融服务瓶颈凸显,境外风险掌控能力不足等。
王凤英建议,面对中国汽车“走出去”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让企业能切实抓住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汽车“走出去”提供的巨大机遇:
一、尽快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明确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推动汽车强国建设;
二、引导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为我国汽车业“走出去”的新增长点,强化对出口企业的管理,进一步挖掘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空间;
三、建立汽车质量品牌评价体系,加强品牌培育,引导建立中国汽车质量品牌评价体系,推动汽车品牌评价国际新秩序建设落地;
四、搭建共建“一带一路”政策法律、经贸促进、语言、物流等综合服务平台,并进行省市二级联动,助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汽车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和加强,护航企业“出海”;
五、优化跨境金融政策支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合作,引导形成全方位、高效精准的多层次资金投资平台和资金结构,积极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及相关配套和中国汽车一同“走出去”,提供本土化的金融服务,加大对汽车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
六、建立健全境外风险防控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国际交往和协调,善用多边机制,引导车企积极应对各种贸易争端,保护中国汽车企业利益。
汽车消费信息整合升级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和中国经济一起告别高速增长,转型与升级已成为产业新标签。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成果,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也是王凤英关注的内容。
在汽车消费环节,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以信息化工具深耕细作,满足消费者对美好汽车生活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应用”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长板,与汽车消费环节相结合,将有能力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在通过电子支付类手段实现纸质证书所承载的功能方面,已经有很好的范例支持。
针对纸质随车证书仍是我国汽车消费环节主流的现状,王凤英建议,建设大数据中心,打造“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新业态:
一、打通电子化流程,推行云检测、电子认证和审核等新型业务,加快电子证书的推广应用,节约社会资源;
二、搭建大数据平台,包括政府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进程,并采取多证合一的形式改变过去纸质证书繁多的情况,以综合性二维码或其他可识别的电子凭证,代替纸质证书,减轻企业与消费者负担。
建立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使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空气质量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完善机动车检测管理和增强机动车检测能力提出新要求。我国计算机、大数据、车联网、遥感测试等技术发展迅速,又为机动车智能检测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条件。
机动车检测改革的持续推进,推动了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进步。但面对不断增长的检测需求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机动车检测仍面临供需矛盾突出、检测滞后于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检测标准不完善、执行过程欠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汽车产业及汽车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层面推动建立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
王凤英建议多措并举,推动建立汽车社会下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
一、完善道路安全法相关法规检测要求,细化汽车检测标准及档期,既能提升检测效率,也能确保行车安全与排放达标;
二、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认证标准,借助政策推动机动车检测技术向智能化、大数据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机动车检测效率;
三、推动建立机动车智能检测体系,完善数据共享和使用机制,解决车检难、车检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