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海外光伏市场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凭借低成本和规模化创新的优势,在光伏供应链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疫情之下,光伏市场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一时间“重新培育海外供应链,实现制造本土化”成为海外市场的重要话题,光伏制造业“外迁”形势不断显现。
欧洲、印度本土化制造势头再起
随着近年来欧美等市场光伏需求的逐步增长,新一轮的海外光伏制造基地建设正在酝酿。5月中旬,波兰、西班牙、奥地利等多国环境、能源和经济部联合向欧盟提起倡议,敦促欧盟将太阳能、风能和储能制造作为新冠危机复苏措施的“战略”轴心,同时Akuo Energy、Meyer Burger等90家企业也联名建议欧盟将制造业作为新冠疫情后的优先事项,提议欧洲应推进建设5-10GW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目前供应链端已有部分海外企业开始发力。挪威太阳能制造商REC Group考虑在法国东北部地区萨雷格米内斯建立2 GW异质结组件工厂。梅耶博格也表示,公司规划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建立异质结电池组件工厂。
根据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ISE)调查评测,要使欧洲本土制造光伏产品具备价格上的竞争力,需要在欧洲地区新建年产能5GW的制造工厂,通过降低产品出口到附近市场所需的运输成本,欧洲制造的光伏组件才可以在价格上胜过目前进口的光伏产品。
图1:2020年海外企业拟扩建产能情况
再看印度市场,当地在促进其国内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试图遏制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但当地光伏市场至少有85%的电池和组件产品需求来源于进口。
日前,印度可再生能源部(MNRE)通知要求印度各州政府划拨50-500英亩土地,规划新建光伏、锂电池供应链基地,并与中央邦和奥里萨邦等地区意见达成一致。亚洲开发银行(ADB)指出,到2024年印度有望建成15GW完整的本土化光伏供应链体系。
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虽然印度政府力推光伏产品国产化,但近年来当地光伏市场“迷恋”于低价光伏产品,其基础设施较差、技术较为落后,综合生产效率和品控能力低于国内。加上新冠疫情以来,印度市场不断延长境内封锁时间,当地不稳定的生产制造环境使得目前在印度设厂的处境更为堪忧。
目前来看,光伏大部分环节产能无论迁至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转移到印度及东南亚国家,短期内推动制造业的回流和复苏难度较大,大规模新建高质量光伏产能仍待时日。
国内严控新建产能质量或促进产能出海
2020年1月3日,工信部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而其中提到光伏玻璃列入产能置换范围,即只有在淘汰旧产能的情况下(实施减量或等量置换),才能上新产能,为国内光伏玻璃产能扩张进一步施加了政策限制。
而在日前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中,对现有、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应满足的要求做了更严格的规定,对多晶硅新上项目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比例提高了10%,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不仅如此,电池和组件制造的投资强度将不低于900万元每亩、500万元每亩,企业研发投入如果不足营收比例的3%,也将被挡在新建项目的批复门槛之外。
就目前政策端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的要求来看,其目的是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引导光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面对国内项目投资压力和产能置换政策限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光伏市场持续增长,需求分散化的长期趋势下,未来扩产规划或逐步转向更为灵活的海外。
图2:2020年部分国内企业在海外产能规划情况
短期内中国光伏供应链出海步伐放缓
短期内中国光伏供应链出海步伐放缓
从近年全球装机情况来看,海外市场逐渐成为中国光伏行业的“主战场”。中东北非、拉美等新兴市场拥有丰富的光照和土地资源,未来用电需求也会大幅增长,这些都将给光伏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2018-2019年,国内光伏行业无论是在产能还是技术上都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导者,龙头企业生产集中度不断攀升,各环节前五大企业产量占比分别达到:硅料(69.3%),硅片(72.8%),电池片(37.9%),组件(42.8%)。规模经济优势下,产业集群聚集在新疆、云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现阶段国内光伏技术和制造规模已经领先全球,但企业还需在海外细分市场的品牌搭建和售后运维上更进一步。
图3:2019年来境内外主要光伏企业扩产或退出情况
疫情的一次性冲击终会结束,随着国内政策限制趋严、海外贸易壁垒抬升,推动国内光伏企业部分产能逐步转向海外布局。从中长期看,业内扩产潮会对光伏行业进行大规模洗牌,使有竞争力的高效产能和全球光伏的需求整体呈现平衡状态。由中国企业的技术和资本主导的海外产能布局,在后疫情时代不失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