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中国科学家加入国际聚变能组织(ITER)物理模拟团队

2020-06-09 11:51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浏览:  

大连理工大学8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该校物理学院副教授王丰通过层层筛选,正式加入国际聚变能组织(ITER)项目核心物理模拟研究团队,参与承担该项目的集成模拟平台关键建设任务,这是首位中国科学家加入该团队。

国际聚变能组织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它也是迄今中国参加的规模最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其目标是七方共同建造一个超导托卡马克型聚变实验堆,探索和平利用聚变能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国际聚变能组织项目造价约200亿欧元,目前组织直接工作人员约850人。

中国作为该计划的参与方,从2007年起,中国科学技术部设立了ITER国内配套专项发展磁约束核聚变相关科学技术。2019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与该国际聚变能组织正式签署了《学术与科学合作协议》,成为了该组织的紧密合作单位。2019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与该组织、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三方共同签署了《ITER项目合作人执行协议》。

该任务将弥补中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集成建模方面短板,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王丰长期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他曾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家实验室(PPPL)从事程序开发研究4年,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托卡马克数值模拟软件开发做出诸多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科学家将测试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燃料

科学家将测试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燃料

英国一个首创性的反应堆正准备开始关键的燃料混合试验,最终为ITER提供动力,I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实验。核聚变是一种为太阳提供能量的现象,如果物理学家能在地球上加以利用,它将是一种几乎无限的能量来源。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紧急 "投资,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在2040年投运!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新报告称,如果对该项目进行 "紧急 "投资,一个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在美国投入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新报告建议,如果美国想利用其对ITER等多国项目的贡献,并乘着私人绿色能源投资的浪潮,现在是 "紧急 "推动重大投资的时候了,以建立一个试点核聚变能源工厂,并在2035-2040年之间投入使用。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人造太阳”上的这些“超级材料”中国造

“人造太阳”上的这些“超级材料”中国造

“超高温”与“超低温”共存,“超强磁场”与“超大电流”并行,要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必须要有性能极其特殊的材料承载。新春前夕,记者走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听到一个又一个中国“超级材料”从无到有、后来居上的故事。
中国超导材料新突破:长尺度铁基超导线圈通过强磁场性能测试

中国超导材料新突破:长尺度铁基超导线圈通过强磁场性能测试

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高场超导磁体团队和中科院电工所铁基超导材料团队合作,在超导材料领域获得一项重要突破:基于百米铁基超导带材研制的长尺度跑道型超导线圈,在10特斯拉二极磁场下,实现超过零场环境80%的高载流性能。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