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这一次全球危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内需低迷和突然停止出口的情况下,有必要,可行且紧迫地启动“新基建”,以便提前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并防止企业倒闭和大规模失业的浪潮。
“新基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当前的政策选择不是关于是否需要财政刺激的问题,而是如何总结经验和教训,优化政策实施,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以及减少在必须采取财政刺激措施时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因此,在实施“新基建”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原则和要求。
首先,“新基建”的出发点是稳定经济和确保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整体经济发展。我国大多数家庭收入来源取决于就业。失业率的上升将导致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贫富之间的两极分化,甚至引发犯罪行为。就业关系到民生的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后备。必须高度重视。如果就业稳定,人们的心就会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就会稳定。受这一流行病的影响,文化旅游,住宿和餐饮,批发和零售以及休闲和娱乐行业的存在大量无法正常返岗的人员。在实施“新基础”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抓紧“稳定就业”的优先保障目标,动脑筋,帮助更多企业稳定工作,有针对性地扩大就业空间,努力稳定就业形势。该流行病对就业的影响已降至最低。
第二,“新基建”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最近发生的两次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实体经济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在英国,美国,德国或日本等全球制造业强国中,几代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工业现代化的顶峰。以及如何保持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各国仍在不断探索。但是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制造业的衰落总是从生产外包开始的,而总是从工业的“空洞化”开始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降低制造成本,并在资源,土地,税收和租金上努力工作。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可以完全完成产业转移。我们当前的突出优势之一是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十到二十年后,将基于5G和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新产业基础,将建立新的产业格式,并将完全重建价值链。 “新基建”不仅应着眼于实现经济稳定和确保就业,而且还应发挥通过产业政策和需求促进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不是政府的产业规划可以确定的方向,而是取决于市场机制。 “新基建”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促进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新产业,新格式,规模化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撑。商业化。
第三,“新基建”必须具有“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 “底线”是坚决杜绝“大水漫灌”,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不走“ 4万亿”老投资道路。 “红线”是指绝对不触及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的两条红线。
第四,“新基建”应提高投资效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出口渠道,实体经济增速下降,迅速启动的“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成功完成了“保增长”任务,带来了部分:信贷激增,非常规货币供应,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的快速启动,地方债务的快速上升以及资产和消费者价格的快速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其他问题,已经连续采取了诸如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经济指标,货币政策的变化等,为随后对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提供了解决的难题。因此,“新基建”应避免重复设计并提高投资效率。
第五,在实施“新基建”的同时,“减税减负”。 “新基建”对“稳定经济”和“保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但短期内可以立即进入实施阶段的“新基建”项目的内容有限。此外,许多地区的新基建建设与传统行业大不相同。大量新的行业核心“缺点”不在于常规的有形资本,而在于技术,人才和关键的“卡住”设备。此外,如果政府和国有企业在相关行业中大规模扩展新的基础设施,它们将对市场上相对成功的现有民营企业产生一定的“扩张”作用。如果政府采用了大量的工业技术,则建议首先实施这些技术。“新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实现“减税和减轻负担”。企业的成本不可避免地会继续上升。原材料的价格,租金,社会保险费和出口成本使太多的公司不堪重负。疫情导致营业收入急剧下降。减税等同于公司利润率的提高。资金投资于更有利可图的方向。从综合的角度来看,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企业技术创新便是有利可图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愿意投资于研发活动,那么创新将成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引擎。
第六,“新基建”必须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新基建”不能走政府主导投资的老路,而应着眼于企业投资。在实施“新基建”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的积极性。新基建”的投资,使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并具有内生的强大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的任务。应尽可能避免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现的政府产业政策的局限性。
第七,“新基建”必须具有长远眼光和全球思维。 “新基础架构”面向科学技术领域,重点是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中心等“技术硬件”的建设。相关投资完成后,如果能与相对的“工程师奖金”结合使用,不仅可以在短期内“稳定经济”和“确保就业”,而且可以“促进创新”和“使从长远来看”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因此,“新基建”应着眼于长期,未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以及全球经济竞争。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世纪以来从未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加强技术创新基建,“新基建”应投资于增长更好,产业带动的效果指标,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产业,抓住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培育下一轮全球经济竞争性产业。将为长期经济发展提供增长动力。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齐鲁企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