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条主要以清洁能源外送而建的特高压通道;替代原煤1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960万吨;将显著提高河南省能源消费清洁化的水平,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突破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送出、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巩固我国特高压技术优势......“青海—河南工程”的启动送电,对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为什么是青海
青海坐拥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资源禀赋。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是全国13大水电基地之一;这里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全省可利用荒漠面积10万平方公里,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开发量30亿千瓦;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风能资源优越,风电技术开发量7500万千瓦。
近年来,青海积极引导电源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省内水电、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6月底,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801万千瓦,其中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装机1608万千瓦,占全省装机的50%,是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指出,新能源是青海的拳头资源,要认真规划好产业链的发展,让青海为全国作出贡献。青海-河南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实践,是世界上首个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工程对推动青海新能源集约开发、满足河南电力需求、服务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被列为国家电力“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海南换流站,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驻马店换流站,额定电压±800千伏,额定容量800万千瓦,途经青海、甘肃、陕西和河南4省,线路全长1587公里。工程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建成投运。
助力华中地区打赢“蓝天保卫战”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河南工程”将有力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助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青海-河南工程输电容量800万千瓦,可满足青海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需要,将青海打造成为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等多种清洁能源互补开发、综合利用的纯清洁能源的示范区。
工程整体投运后,每年可为华中地区输入清洁电量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受端原煤1800万吨,减排烟尘1.4万吨、二氧化硫9万吨、氮氧化物9.4万吨、二氧化碳2960万吨。将有力推动华中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并显著提高河南能源消费清洁化的水平,推动河南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此外,这一工程将有力实现两省优势互补,促进两省经济社会发展。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大、产业链长、带动性强。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总投资223亿元,直接配套电网投资121亿元,拉动配套电源投资超过1000亿元,对上下游企业的带动效应明显。工程投运后,一方面,将有力支撑青海能源支柱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将有力保障河南快速增加的用电需求,为河南经济腾飞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新时代首个800千伏、800万千瓦特高压直流样板工程,工程克服多项建设困难,承担多项攻坚任务,实现了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
青海-河南工程是世界上首个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全面突破了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送出、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突破了特高压直流核心设备国产化、特高压换流站消防能力提升等难题,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工程将有力推动电网技术升级,进一步巩固我国特高压技术优势。
同时,工程攻克了大规模新能源通过特高压直流远距离输送的难题。组织完成了含送端新能源的多平台、全电网、全电磁暂态建模,掌握了新能源高占比的大电网系统特性,提出了源网荷协同控制、直流系统优化控制、分布式调相机、可控避雷器等解决系统稳定问题的综合技术方案,为新能源的大规模稳定汇集、输送和消纳奠定基础。
此外,实现了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关键技术创新。该工程首次在西藏高海拔基地和西宁高海拔试验室对4300米海拔和2500米海拔下±800千伏直流关键技术开展了真型试验研究,获得了放电特性曲线。为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的外绝缘配合、空气间隙取值以及电磁环境控制等提供了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