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这是十八大以来,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总书记首次对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系进行论述,揭示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层次递进关系,即产业链是链条主导力,创新要围绕产业需求部署和推进,资金要环绕创新过程集聚,产业是整个生态链条的核心和龙头。
近年来美国通过限制芯片、工业软件、高精度元器件等出口,打压我国高科技企业。这本质上是美国利用其产业链链主优势对我国高科技产业进行打压,对我国断供高科技产品,这充分反映了产业链环节缺失、受制于人的危害,也侧面反映了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要突出国外产业链重重包围与挤压,突破口就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关键是推动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要对产业的规模性、结构性、自主性、盈利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诊断,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调整,实现产业链高端化。
有效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扩展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旨在强调创新不仅要根据现有产业需求来部署,也需要两者统筹协调。创新既要补齐产业短板,也要适度超前,形成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这里的“布局”是依托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提升、原创成果来开辟新的产业和业态。创新链所引发的创新行为,如果与产业链相融合,既能提升产业各个环节的价值,也能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
当前“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我国产业链不稳定性风险增大。从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出,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链条缩短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产业链面临外迁和断链风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疫情防控中,我国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推动疫情诊断、新药研发,利用现有技术储备对相关产业链实施“国家干预”,效果显著。这表明,在国家战略安全、应对突发事件面前,创新除了肩负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重任,还要向产业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
推进基础产业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创新链是从原始创意到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产业链是生产要素依据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关系和空间布局形成的关联形态,是创新成果的物质体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或节点上都可能成为创新的爆发点,衍生出一条创新链,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共同创新。创新链作为原始驱动力,镶嵌于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借助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实现循环。打造创新闭环就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者是要突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后者更加强调科技对产业的引领作用,两者共同交织、头尾相连,形成创新闭环,这种闭环关系体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从我国产业发展实践来看,创新链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所处的能级也越来越高,从支撑、带动向引领演进,闭环的耦合性、韧劲越来越强。这种闭环的形成动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自发驱动所导致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结合,比如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市场驱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很多大企业围绕产业需求而组建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使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
打造创新闭环,既能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也能解决创新滞后于产业,对产业发展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创新链的质量影响产业链,创新成果是区域内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持,创新供给与技术需求的对接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基础条件。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能挖掘产业潜力,调动创新要素积极性,按照功能定位发挥作用;能激发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对技术选择进行干预和纠偏,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运营的双链融合体系。
加快创新资源布局,打造高科技创新闭环
新形势下,我国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创新网络为主体,国内国际创新网络相互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形成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导向,以政策制度为激励,以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以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为支撑的运行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高科技创新闭环。
一是完善产业链生态体系。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对产业链的构成和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进行梳理,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对于产业链缺失领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以协会、联盟等产业组织机构为纽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供应链重点企业形成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国产化自主可控体系,形成“扭抱缠绕”的产业合作格局。
二是提升创新链科技供给。围绕产业链实际需求部署创新链,对产业上下游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完善技术创新链条。搭建企业和创新载体对接平台,精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同时,依托国家实验室,加强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推动创新链条向前端移动,以创新优势引导产业资源集聚。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创业平台,孵化科技型企业,激活创新链的源头活水,加大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三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继续探索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提高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改革科研评价体制,引导企业家参与国家科技专项评审与成果评价,激励研发人员将论文写在产业第一线。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制度,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境外设立科研机构,提升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能级。
四是优化双链融合的制度环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综合运用科技立法、战略规划、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政策手段优化创新资源布局,提高政府集聚产业链高端资源的能力。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建立柔性化人才管理制度,创新人才计划工程,大力引进同时拥有产业界和科技界工作经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针对性的评价制度。
五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推动跨区域开放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澳台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吸引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在我国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拓展产业链和创新链网络。构建新型产业分工体系,依托自贸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加快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扩大关键环节的产能供应,提高产业链、创新链的价值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