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300摄氏度高温、20多个小时的烧制,一批带有湖蓝、胭脂、赤金、烟雨等釉变效果的稀土釉陶瓷出炉下线。它们晶莹通透,散发出柔润的光泽。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用稀土代替了传统添加物氧化铅、氧化镉等有害物质,将稀土抗菌技术融入传统陶瓷产品,细化晶粒、改变晶界分布,使安全无毒的轻稀土元素在陶瓷釉中发挥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达99.9%,抗病毒活性率达93%。
“1吨稀土氧化铈售价约1万元,将其做成稀土抗菌材料1吨价格达到上百万元,再把稀土抗菌材料加入陶瓷中,价格又翻了近10倍。”包头中科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效说,科技让稀土产品迈向高端化,实现了“点土成金”。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遍布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稀土正演绎出“百般变化”,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力矩电机,力矩可达10万牛米,转速可达万分之一度每秒。目前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天体测量中,并能及时接收、发出信号,保证飞行器安全。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苏锦智介绍,稀土永磁大力矩电机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和高精密领域,可把稀土永磁材料创造出10倍到百倍附加值,目前市场占有率近80%。
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发的磁致伸缩触动器作为天文望远镜关键部件,能有效减少大气环流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这台仅10厘米高的触动器,拥有近20项发明专利。”包头稀土研究院磁致伸缩材料研发项目部组长郝洪波告诉记者。
位于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拓又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为南极科考站紫金山天文台制造了风光互补供电设备。
近年来,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要素,着力构建“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累计建成稀土类企业研发中心30家、稀土类院士工作站5家、重点实验室4家。全面提升了稀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驻区80%以上的稀土企业建立了自动控制、在线监控及数据实时传递系统,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显著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包头的稀土科研人员注重加强原始创新和科学原理层面的创新,力争在稀土细分领域引领世界。”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杨剑英说。
与此同时,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产业为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今年,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总投资额达81.13亿元的稀土重点项目26个,设立稀土和高新技术产业基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整合科技资源,积极争取设立中科院包头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10家以上、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10家以上。设立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柔性引进高端创新人才10人以上,科技孵化项目超过200个,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打好稀土“特色牌”。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今年,我们在做好已成熟技术转移转化的基础上,重点追踪高端稀土结构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应用技术成果。”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告诉记者,目前该研发中心已经累计追踪高技术成果40项、孵化落地高科技企业20家,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合同交易额1.14亿元。
如今,稀土高新区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一带一路”中欧重点实验室和8家院士工作站、30家企业研发中心及2000多名稀土科研人员汇聚起的强大科研力量,着力提高稀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航天航空、磁制冷、永磁电机、储氢电池、节能环保、稀土光源、稀土着色剂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产品,使稀土资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逐步掌握稀土市场话语权、技术控制权、创新引领权。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遍布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稀土正演绎出“百般变化”,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力矩电机,力矩可达10万牛米,转速可达万分之一度每秒。目前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天体测量中,并能及时接收、发出信号,保证飞行器安全。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苏锦智介绍,稀土永磁大力矩电机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和高精密领域,可把稀土永磁材料创造出10倍到百倍附加值,目前市场占有率近80%。
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发的磁致伸缩触动器作为天文望远镜关键部件,能有效减少大气环流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这台仅10厘米高的触动器,拥有近20项发明专利。”包头稀土研究院磁致伸缩材料研发项目部组长郝洪波告诉记者。
位于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拓又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为南极科考站紫金山天文台制造了风光互补供电设备。
近年来,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要素,着力构建“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累计建成稀土类企业研发中心30家、稀土类院士工作站5家、重点实验室4家。全面提升了稀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驻区80%以上的稀土企业建立了自动控制、在线监控及数据实时传递系统,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显著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包头的稀土科研人员注重加强原始创新和科学原理层面的创新,力争在稀土细分领域引领世界。”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杨剑英说。
与此同时,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产业为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今年,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总投资额达81.13亿元的稀土重点项目26个,设立稀土和高新技术产业基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整合科技资源,积极争取设立中科院包头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10家以上、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10家以上。设立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柔性引进高端创新人才10人以上,科技孵化项目超过200个,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打好稀土“特色牌”。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今年,我们在做好已成熟技术转移转化的基础上,重点追踪高端稀土结构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应用技术成果。”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告诉记者,目前该研发中心已经累计追踪高技术成果40项、孵化落地高科技企业20家,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合同交易额1.14亿元。
如今,稀土高新区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一带一路”中欧重点实验室和8家院士工作站、30家企业研发中心及2000多名稀土科研人员汇聚起的强大科研力量,着力提高稀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航天航空、磁制冷、永磁电机、储氢电池、节能环保、稀土光源、稀土着色剂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产品,使稀土资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逐步掌握稀土市场话语权、技术控制权、创新引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