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辐院院所改革后首个成果转化项目——“系列化全身活体测量系统”成功签约

2020-11-02 11:19  来源:中核集团   浏览:  

10月27日,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中辐院院所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挂牌成立当天,中辐院院所改革后首个成果转化项目——“系列化全身活体测量系统”成功签约。该成果的转化量产将打破国外多年垄断,大幅促进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国产化进程。

“系列化全身活体测量系统”主要用于人体放射性内污染活体测量的系列化产品,广泛应用于核电厂、医院等,该系统技术复杂、价格昂贵,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中辐院保健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实现了该系统全技术链条的自主化。尤其是解决了γ能谱分析中重峰的识别与活度计算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国内在该领域的关键性突破。

回首近一年来的院所改革历程,中辐院针对科技成果从策划、研发到转化的全生命周期逐步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加快推动研究院端成熟的科技成果优先向企业端转化,打造产研一体化体系,努力解决科技成果向产业端转化不畅,科研难以支撑科技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中辐院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正是中辐院院所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该中心将发挥成果转化上承研发、下接市场的作用,承担成果转化策划、实施和管理、中试基金与项目管理、中试基地运行、待转化成果库维护等职能。截至目前,已系统梳理了具有转化前景的成果,形成了待转化成果库,有30项待转化成果正在逐项推动中试或转化.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简称“中辐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于1962年,位于环境秀美的太原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辐射防护研究与应用的综合科研机构,主要从事辐射防护、核应急与核安全、放射医学与环境医学、核环境科学、放射性三废治理与核设施退役、辐照技术、环保技术、核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材料、职业病诊断与救治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及生产经营,并为国家职能部门提供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管理技术支持。是国防科工局重点保军单位,通过了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保部技术支持单位,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核集团安全管理的依托单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俄罗斯核能制氢现状与展望

俄罗斯核能制氢现状与展望

目前,规模化生产氢气的最理想方法是天然气+水蒸气进行转化。现在,全球48%的氢气产量是通过这种方式生产的。在1mol甲烷与2mol水能释放出4mol的氢气。因此,蒸汽转化是从天然气中生产氢气的最有利的方法,尽管它需要相对较高的能源成本,即每将1mol甲烷转化为4mol氢气需要200kJ能量。
加拿大核协会和欧洲原子能论坛签署核能技术合作协议推动气候目标

加拿大核协会和欧洲原子能论坛签署核能技术合作协议推动气候目标

加拿大核协会和欧洲原子能论坛(FORATOM)于1月26日签署了一份在核领域开展合作促进清洁、创新和先进的核技术的谅解备忘录。这项协议将加强两个协会在促进核能开发、应用和部署以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方面的努力。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十大新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十大新闻

为纪念核工业创建65周年,1月15日,71名“核工业功勋榜”上榜人员及家属代表被授予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其中25位经原子能院推荐: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钱三强、彭桓武、丁大钊、王乃彦、王方定、王承书、杨承宗、肖伦、汪德熙、张焕乔、戴传曾、马福邦、阮可强、周永茂、徐銤、吴有训、黄胜年、潘自强、樊明武、何泽慧。此外,院堆工部快堆研发设计团队、放化所核燃料后处理工艺技术研发团队,中核集团首席专家、特材工程部总工程师胡石林,中核集团首席专家、同位素所所长罗志福入选“奋进中核人”名单。
广州聚变科学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林溪石探讨第五代核能系统

广州聚变科学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林溪石探讨第五代核能系统

2020年8月15日,中国科协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发布了1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科学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第五代核能系统会是什么样子?就这个问题,广州聚变科学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林溪石召集有关专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两院院士评出2020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两院院士评出2020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今天(1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出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发布了这十大进展。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