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华龙一号”的“四川造”|“巨龙”体内的刚强“龙骨”

2020-12-08 10:22  来源:四川在线  浏览: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腾飞”在即,而这条核动力“巨龙”的各个关键部位,都离不开四川人打造的科技之美。

2018年3月15日,我国国产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5号机组堆内构件验收暨交付大会在东海之滨举行。车间大门缓缓打开,有“龙骨”美誉之称的堆内构件在聚光灯前掀去神秘面纱,正式迈出了它在国产核电和关键设备研制舞台上亮相的最美一步。

 

堆内构件流致振动试验

而它的出生地,却在四川。“华龙一号”福清5号机组堆内构件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负责研发设计,是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关键设备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它满足国内和国际最先进的核电法规标准,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别看它的名字平淡无奇,但在在核反应堆的所有设备里,堆内构件属于关键中的关键。它为堆芯提供支承和定位,就好比“巨龙”躯体中的“骨骼”。

堆内构件位于反应堆一回路主设备压力容器之中。10多米的高度和近200吨的重量,让这副“龙骨”无比刚强坚实。整个核电运行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核燃料组件,就安装在堆内构件里。堆内构件小心翼翼地盛托起这个“心””,并为“心脏”上延伸出来的各条“血管”提供精准地连接和定位。

体积虽大,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精密设备”。

堆内构件中,有两块直径近4米的圆形板,板上有许多孔洞,177组燃料组件就要从这些孔洞中穿过,被牢牢地固定在堆内构件中。“每组燃料组件的尺寸为214*214毫米,每组的间隙仅为1毫米,按技术要求,其间的公差不能超过零点零几毫米。”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动力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曹锐说。

要在如此巨大的设备上保证头发丝般细致的精度,如何做到?曹锐说,在构件的加工上,除了各个环节对尺寸近乎严苛的把控之外,车间的温度还必须恒定在20多摄氏度,“因为哪怕是冬天夏天不同的气温,都会让构件热胀冷缩,产生几毫米的误差。”

不仅如此,设备安装时,上下两块板之间相隔4米多的距离,要求孔与孔之间必须对齐。在4米多的距离上,两个孔的对齐误差不能超过0.25毫米,“上下的孔对齐,才能保证控制棒能够顺利插下来”,曹锐说。这样才能让核裂变反应“可控”,一旦控制棒不能顺利插下来,将造成严重的核事故。

此外,堆芯的布置、材料的性能、制造的难度、与其他设备的接口、热工水力的影响……这些都是堆内构件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攻克的一道道难关。

“龙骨”的制造需要用到多种牌号、不同类别的金属材料。为了给这些庞大的材料数据定“规则”、立“规矩”,每一份材料的力学要求、化学成分、金相检验等都必须有章可循;作为第三代核电技术,所有的堆芯测量装置都从堆内构件的上方引入,密密麻麻的导管要在堆内构件上部不大的空间内布置得井然有序、互不干涉,其难度堪比一台复杂的外科手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细数来自东北的“大国重器”!

细数来自东北的“大国重器”!

春寒料峭,中国一重集团生产车间却一片火热。“加力,再加力!”一个烧得红彤彤的钢坯正在万吨级水压机上锻压,压力从4000吨升至8000吨、12000吨……工人刘伯鸣一边指挥,一边向记者大声说:“今年任务很满,必须快马加鞭。”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华龙一号”的“金钟罩”!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

“能抗住大飞机撞击、航油的燃烧,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负压,即使内壳受损,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到环境中去。”近日,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安全壳是保证电站安全的最后一道实体屏障,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至关重要。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美国报告建议:现在 "紧急 "投资,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在2040年投运!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新报告称,如果对该项目进行 "紧急 "投资,一个预商用试验版的核聚变电站可能会在2040年之前在美国投入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新报告建议,如果美国想利用其对ITER等多国项目的贡献,并乘着私人绿色能源投资的浪潮,现在是 "紧急 "推动重大投资的时候了,以建立一个试点核聚变能源工厂,并在2035-2040年之间投入使用。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走近“人造太阳”——我们的梦想是,点亮世界上第一盏核聚变发电的灯!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

中国强流高功率质子加速器研制再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独立自主研制的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系统(ADS)取得新进展,其关键系统超导直线加速器样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束流强度10毫安连续波质子束176千瓦运行指标,并于12日凌晨2:20实现10毫安束流稳定运行。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