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我国新能源领域,中核汇能有限公司犹如一匹“黑马”脱颖而出。
在2020年国家能源局组织的平价、竞价项目申报中,中核汇能斩获33个项目共计280.2万千瓦,行业排名前五,创历史新高。项目分布在13个省自治区,在贵州、广东、辽宁等省份实现零的突破。
行业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中核集团在新能源产业市场开发领域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下诸多不确定因素,中核汇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这份靓丽的业绩,尤为不易,“含金量”十足。
那么,中核汇能是如何破局,成为新能源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又是如何在新能源这片红海中激流勇进?
全力抢抓发展机遇,发挥集团公司竞争优势
结束了紧张的会议,回到办公室的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许钧才,走到中核汇能新能源“版图”面前。这是一幅普通的中国地图,不同省份上粘着一张张彩色长条贴纸,上面写着新能源项目名称。红色的代表在运项目,橘色的代表在建项目,绿色的代表前期项目。
这是许钧才2019年3月任职中核汇能的“起点”,如今,公司的产业体量远远超过了它,但这幅版图却从未被撤换。在许钧才眼中,它已然成为中核汇能的发展坐标,时刻催促着中核汇能不断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步伐。
纵观中核集团清洁能源发展历程,几十年来其深耕核技术,不断推动核能跨越发展,享誉海内外。但其非核新能源发展速度,远不及核能的步伐。随着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中核集团积极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高度重视非核新能源发展,于2011年成立中核汇能有限公司,着力开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
与核能项目开发不同,非核新能源项目具有“短平快”特点,“从项目信息发布到项目建设落地往往只需要几个月时间”,加之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市场开发需要孵化期、培育期,与深耕多年的电力企业相比,刚刚起步的中核汇能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力量配备都有待增强。作为新能源领域的生力军,中核汇能艰难前行,但百炼成钢,经过行业多年的磨练,打造出了一支业务过硬、敢打敢胜的非核新能源领域专业化队伍。
“中核汇能迎来良好发展时期。”2019年,中核集团更加坚定了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能源做强做大,在政策、机制和协调保障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为中核汇能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依靠中核集团深厚的地方影响力和产业合作基础,充分发挥中核集团投资和项目成立授权竞争优势,中核汇能找准“发力点”,按下了发展“快进键”。从宏观政策、市场开发布局到公共关系管理,中核汇能全面梳理研究,明确战略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静下心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的就是更好地出发,让汇能公司行稳致远。” 许钧才语气坚定:“作为集团公司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排头兵,中核汇能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发挥集团公司竞争优势,强化卓越执行力,迅速填补发展空白,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和影响力!”
“像是触发了按钮,团队爆发出让行业内震惊的力量。”“十三五”期间,中核汇能风电光伏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推进了一批包括甘肃玉门黑崖子国内首家平价风电示范电站、哈密烟墩20万千瓦风电项目、宁夏同心10万千瓦光伏项目等行业重点项目、示范工程。风光电装机总容量由2019年初的140多万千瓦增长至2020年末的超过700万千瓦,利润总额连年翻番。
打通任督二脉,多维度破局、布局
“规模,规模,还是规模!” 在中核汇能战略发展研讨会上,全力抢占市场,扩大规模成为了关键词。“要让每个省份地区都插上我们的项目旗帜,大家都在憋着一股劲!” 中核汇能副总经理黄志军说。作为职业经理人,中核汇能市场开发负责人,他深知新能源领域竞争的激烈,打破现有格局,占有一席之地的不易,但依然信心十足:“我们得到了中核集团、上级单位的支持,占据了天时地利,拥有一支饱有激情专业的市场开发队伍,就是有了人和,而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就是东风,一切都具备了!”
搏击红海,中核汇能全面行动起来。
研判全国新能源市场,中核汇能全面调整组织机构、优化管理体系,形成了“公司本部-区域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控模式,下设10家区域公司,做到了市场全覆盖,并不断优化布局。
与此同时,市场开发部门统筹全系统10家分公司上下联动,紧抓市场开发和投资管理两条主线。
在市场开发方面,深入研究国家政策、行业动态,认真谋划区域布局,为制定发展策略提供智力支持;全力推动平价竞价项目申报,从政策解读、经济评价、技术方案、前期费用等方面支撑分公司开发工作;加强公共关系管理,搭建高层沟通渠道,打造战略合作伙伴体系,为一线开发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市场开发体系建设,打造专业强、有闯劲、善攻坚的市场开发队伍,为市场开发注入强劲动力;拓展业务形式,重视股权投资,突破创新合作开发业务,提高资源掌控能力;同时,积极探索新业态,在充电桩、地热、储能等领域进行实践,提供发展新思路。
在投资管理方面,坚守风险防控底线,保证项目合法合规推进;持续优化项目投资申报审批流程,保障项目申报的时效性和成功率;制定项目推进计划,保障疫情期间决策时效性、科学性,为公司年度任务的完成夯实基础;适度授权,激发分公司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项目获取能力。
中核汇能打通“任督二脉”,蓄积着前所未有的能量,多维度破局。
如果将上述动作看作中核汇能横向布局拓展市场的话,那么以时间为线,放眼“十四五”,中核汇能亦纵深推进,构建更大格局——致力于占据未来新能源市场高地。“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市场资源,我们开拓市场做到大小长短结合,以实现公司长远发展。具体来说,小项目往往时间短效益高,而大项目规模大但周期长,为此,我们在积极开发推进小项目满足近期发展的同时,全力推进大基地项目,实现更大装机规模,支撑未来发展。” 黄志军表示,“如此才能形成储备一批、核准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
不服输,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们真的拼了!”中核汇能市场开发部经理侯威说。
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侯威走进会议室,开始项目申报相关事宜视频会议。而就在刚刚,她才通过电话协调解决另一个项目公司项目的环评、水保等问题。
开拓新能源市场,项目申报、拿下指标如同闯关夺隘成为重中之重。在申报项目的密集期,中核汇能所有人都全力以赴,“没人掉链子”:公司领导班子几乎成了一个“飞人团队”,一周辗转国内四五个地方是工作常态,深入对接各地政府,建立沟通渠道,争取政府支持。有同志幽默地说,汇能领导班子已经形成了“开会-出差”的每周工作模式,即周一周二开会研究布置工作,后半周就飞向全国各地对接项目;在项目开发最一线,项目公司人员风雨无阻前往项目所在地,“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地跑”,逐一排查项目基本情况。而在总部大楼,项目管理人员经常审核项目到深夜……
“我们就是要拿下项目!我们对项目太渴望了!”侯威说。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但中核汇能却没有片刻的放松。通过电话、云上会议随时布置落实工作、研究解决问题,一方面紧密跟踪各地新能源招标工作,另一方面克服人员紧缺等困难,积极准备申报材料,将环评、水保等支持性文件关口前移,争取项目申报加分项,提高项目指标获取成功率。
4月,宁夏区域经历疫情考验逐步复工复产,中核汇能新疆分公司开发人员在复工复产的第一时间赶赴宁夏地区,进行2020年光伏项目申报工作,迅速协调土地、电网资源,安排专人紧盯并第一时间获取所需支持文件,克服疫情后的种种困难,快速准备好所有项目申报材料,并及时上报。
然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紧急通知,申报的光伏项目容量超过板桥330千伏变电站接入容量,需要通过小范围竞价调减规模。而这次竞价,竞争对手既有新能源老牌央企,又有占有区位优势的当地企业。这个项目如果按正常流程申报,机会非常渺茫。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优化设计后,将提升发电量、优化融资利率等所有边界条件进行最优调整,及时修改了投标最低价,公司领导授权分公司根据现场动态自行决策。经过激烈的博弈,最终取得20万千瓦申报容量。“我们以不到2厘钱的优势战胜了新能源老牌央企!” 侯威自豪而激动地说。
紧接着,5月,青海省发布了2020年青海省普通竞价光伏招标工作。接到消息后,中核汇能再次全力投入战斗,深入分析竞标规则,确定投标标段、调整投标电价。由于申报时间紧、准备资料多,在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团队加班加点,最终仅用一周时间完成了所有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
竞标中,中核汇能申报的青海海南州两块共计200MW光伏项目全部中标。“这是我们在青海新能源开发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后续青海新能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志军表示。
“其实,在申报项目初期,我们面临太多困难,甚至连基本入围条件都不够,但我们不服输,坚信只要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从规模、资产到加分项等一步步解决,为了顺利入围申报项目曾经一次性盖了35000多个章。” 侯威表示。“我们成功逆袭了,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向全球郑重宣布: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距离9月22日我国宣布“3060”碳排放目标不到3个月,总书记就对未来10年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给出了清晰的奋斗目标。听到这个令业界沸腾的消息,中核汇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兴奋,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担当,意味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意味着更高质量的管理提升……
就在采访结束前,围绕如何落实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目标,中核汇能刚刚召开了班子碰头会,并决定周末安排一天的专题战略研讨会议,调整部署中核汇能“十四五”及未来发展总体方案,准备迎接未来新能源产业更大的挑战。
所谓“黑马”,是一批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创业者上下一心、拼搏奋斗铸就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勇担非核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全力奔跑在新的征程,为实现中核集团新能源战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