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我国能源转型目的,就要首先实现思想上的解放。”12月10日,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原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调研员徐晓东在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上强调,要让思想革命引领能源转型,绝不能简单照搬传统模式和简单能源替换。
徐晓东进一步指出,能源转型需要有更多创新意识,不仅要鼓励技术创新,也要注重制度创新;要大胆尝试,允许竞争,只有在适宜环境和条件下,能源转型预期成效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以下为徐晓东发言摘编:
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正处于非常重要的时期:一是“十四五”规划和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在紧张推进中;二是我国提出了将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顶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如果说过去只是笼统提倡减少碳排放,现在是要规划出具体减排的路径和日程。能源产业有义不容辞的减排责任。
如何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要做好能源转型,从使用高碳排放能源转向使用低碳排放能源,从有碳排放能源转向使用无碳排放的能源。
能源转型,可理解为能源的转换更替以及相应的能源体制机制的转变,包括物理、社会两个层次。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从法律上正式开启了我国能源转型进程,虽未提转型一词,但“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国家能源结构”已是大家的共识。
15年来,我国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可再生能源得到了长足发展,被寄予厚望。
比如,甲醇可以作为替代燃料直接使用现有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也可以用于燃料电池,是在氢储运条件不成熟情况下的最佳过渡措施。甲醇的生产方法多种多样,除了现有的煤炭、天然气制甲醇外,还可以用电解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甲醇,这就是“零碳排放”的燃料。
能源转型需要解放思想,要对传统能源的发展理念和思路进行反思,比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看到其与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同特点,绝不能简单照搬过去模式和将新旧能源简单替换。需要有创新意识。不仅要鼓励技术创新,更要注重制度创新。要大胆尝试,允许竞争,只有在适宜环境和条件下,能源转型预期成效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是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利用模式。它的鲜明特点是为特定终端用户量身打造的能源服务系统,规模可大可小。但没有具体服务对象的能源系统,无论大小都不是分布式能源;不能进行自我调控的系统,也不是分布式能源。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新一代分布式能源应建立在智能信息网络基础之上,是智能化的、有生命的能源系统。它可以实现多种能源高效组合利用,如天然气、各种可再生能源、电网电力、种种储能设施能、热泵等都可以融入其中,各展其长,协同出力,为终端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分布式是能源高质量发展具体形式,是能源转型的有力保障之一。分布式能源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
从实践情况看,发展分布式能源更需要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以解决制约其发展的条块分割问题。
建议在城市与在园区,成立统一的基础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将各种能源,如油气电煤冷热的供应纳入统一的平台,这将使资源配置效率与管理效率大幅得以提升,做到分而不散、合亦有别,使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能源领域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