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任务
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
12月3日23时10分,完成月壤取样后,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
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12月20日,重达1731克的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正式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
嫦娥五号任务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2.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6次飞行,在测控、地面运控、星间链路运管、应用验证等系统的强有力支撑下,此前发射的所有在轨卫星都已入网。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
11月28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随“探索一号”科考船返航。此次“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可燃冰,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的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
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5.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目前,已有30多家单位进行广泛试验,结果表现良好。该成果为解锁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6. 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7.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
南京大学樊隽轩教授、沈树忠院士等自建大型数据库,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算取得突破,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其分辨率较国际同类研究提高400倍。新曲线精确刻画出地质历史中多次重大生物灭绝和辐射事件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
该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能实现高密度、高比压、高自举电流运行,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
9.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该文是几何分析领域内的重大进展,或将推进诸多相关工作。
10.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0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
该项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的结合,引领了科学计算从传统的计算模式朝着智能超算的方向前进。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7次,意在使公众了解一年来的中国科技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