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退出煤炭产能4099万吨/年
1月10日,据山西省能源局消息,2020年山西省退出煤炭产能4099万吨/年,“十三五”期间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5685万吨/年,圆满完成“十三五”煤炭去产能任务。
2020年是“十三五”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收官之年,既有关闭退出还有减量重组退出,还要实现60万吨/年以下煤矿出清,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以省长为组长的山西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分解任务目标,逐矿签订责任书,始终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统筹推进煤炭去产能,在市县两级验收合格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省级联合验收。综合来看,煤矿关闭符合标准,人员安置稳妥推进,债务处置有序开展,达到了预期效果。据了解,2016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去产能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相结合,推动山西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确定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目标任务为11380万吨/年,山西实际完成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5685万吨/年,超额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2017年和2018年,山西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煤炭去产能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激励。数据显示,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十三五”期间,山西全省煤炭总产能由14.6亿吨/年减少到13.5亿吨/年,煤矿数量由1078座减少到900座以下,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135万吨/年提高到150万吨/年以上,先进产能占比由不足30%提高到68%,60万吨/年以下煤矿全部退出,“僵尸企业”全部出清,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全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踏上了新征程。
2016年以来央企主动关闭退出煤炭产能1.19亿吨
除了各省市加大力度化解过剩产能外,央企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在扎实推进去产能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国资委日前召开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媒体通气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以来,中央企业主动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4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2万人,提前完成去产能总体目标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会上表示,通过去产能、环保安全督查和加大违法违规整治力度,钢铁煤炭市场环境得到净化,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同时,实现了布局结构上的持续优化,形成了以中国宝武和鞍钢两家世界级钢铁专业公司为主、新兴际华集团以铸管为特色的“2+1”中央钢铁企业新格局;改变了中央企业煤炭资源分布散、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非煤主业企业原则退出煤炭行业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中央专业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格局。据了解,自2016年煤炭工业去产能工作启动以来,随着去产能效果逐步显现,我国的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供给质量稳步提升,煤炭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并已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收官之年,也是关闭退出煤矿数量最多的一年,到目前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去产能1.4亿吨。“十三五”期间的去产能使煤炭行业加速洗牌,一大批规模小、产能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产能被淘汰,煤炭产能集中到行业龙头企业,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应实现市场对产能的调节
那么“十四五”时期煤炭行业应何去何从?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节奏或者力度又将有哪些调整?至少从目前来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向不会改变。对于煤炭行业的发展,日前召开的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要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大力推广煤矿绿色生产开采和智能化建设。
聚焦煤炭去产能工作,不难发现,煤炭行业如今面临的形势与内外部条件已与“十三五”初期大不相同,因此去产能的力度和节奏或也将有所调整。对此,邢雷表示,尽管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比重在下降,但煤炭依然是我国的最主要基础能源,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最近随着气温下降,我国多地出现电力紧张,煤炭需求迅速增长。同时,预计近两年我国制造业将出现复苏态势,对能源的需求可能进一步增长。另外,由于已经持续多年推进去产能工作,我国煤炭生产难以快速大幅增加,这些都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煤炭供应可能会偏紧张。在此背景下,邢雷分析,“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应实现市场对产能的调节。政府的主要任务则是对标准的设置,可以从制定产量、环保等方面的指标来规范市场准入,而产能产量则交给市场。另外,对于央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布局,据透露,下一步,国资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全力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收尾工作,完成“三供一业”、市政社区管理等职能分离移交、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收官工作。同时,持续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强化参股管理,不断提升参股经营投资水平,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