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及不足
(一)海上风电入网问题突出。当前我省海上风电开发多由地方政府或单一企业主导,缺乏行业间、部门间协同,缺乏海上风电入网的上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海上风电发电成本和输电成本高于传统化石能源电力,2020年近海风电实行指导电价为0.75元/千瓦时,一些海域风电场项目预期投资收益不甚理想或风电规模与电网接纳不相协调,存在弃风限电现象,成为影响我省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远海风力发电技术水平低。受交通航道占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近海风电项目站址资源日益紧张。相比之下,水深50m以上深远海域具有更广阔的资源和更丰富的风能储量,开发潜力巨大。随着海上风电技术不断进步及高效利用海上风能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海上风电远海化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主战场。目前我省相关的技术发展水平低,难以实现远海风电规模化、可持续化、集约化开发,难以实现大容量远海风电跨海输送和安全可靠并网。
(三)海上风电机组多场耦合性能测试水平低。我国及广东省缺乏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发测试平台及技术,难以满足大型、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研发所需的性能测试和验证需求,急需研发适用于大型、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多场耦合性能测试和验证关键技术。
二、对策建议
(一)加快改善电网格局,实现电网规划与风电规划协调发展。我省海上风电的主要矛盾是高速、大规模发展的风电装机、发电能力与电力送出、消纳能力的矛盾。未来应加强省级层面的电网设计,加大电网企业对海上风电接入工程投资,实现电网规划与风电发展规划协调一致。
(二)制定合理电力送出方案,补强电力送出薄弱环节。开展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系统调峰等的影响作用研究,结合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和风电出力特性制定电力送出方案,合理选择陆、海集控中心位置和接入电压等级,统筹考虑输电通道的建设,补强汕头电网、阳江电网等电力送出薄弱环节。
(三)加大海上风电的输电技术研发和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海上风电电力系统,尤其是深远海输电系统建设,推动海上风电接入大电力市场。重视海上风电场并网后对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系统调峰、电能质量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统筹做好接纳海上风电场电力的工作,优化调度运行和管理,保障海上风电电力消纳。
(四)开展大型和超大型远海风电机组研制及核心部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具体包括:新型轻量超长柔性叶片气弹稳定性预测与颤振抑制技术、超长叶片一体化设计技术及其先进制造工艺;基于远海风电机组高可靠性的高效高承载传动链系统设计技术及高精度制造工艺;基于风-浪-流多场耦合动态稳定控制技术的大型、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整机、部件、基础一体化设计技术;大型、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样机研制。以促进远海风电相关装备技术研发助推风电产业升级,将我省远海风电产业打造成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五)突破远海风电场施工建设、并网运行关键技术。建成远海风电场全景监视和综合控制系统,实现大型和超大型远海风电机组安装规范化和机组运维智能化,在远海风电场施工建设水平、输电技术、运维检测等方面将赶超欧美先进水平。
(六)统一优化远海海域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根据场址风能资源状况、工程建设条件、接入系统条件、环境影响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远海风电项目开发场址和时序;解决高电压大容量系统与紧凑化轻型化平台之间存在的矛盾,攻克直流海缆绝缘水平优化提升、远海风电输出能量波动大且对柔性直流系统故障穿越要求较高、主设备适海性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案无可借鉴经验等技术难关,最终实现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送得出、落得稳”。
(七)加快海上风电创新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积极鼓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等央企技术平台共享资源,合作开展测试技术研究,共同攻关,建设省级和国家级创新测试平台。
(八)推动一批关键测试技术、方法的研发。重点支持研究基于智能传感的海上风电机组流场特性全面测量技术、海上风电机组在直流汇集电网条件下的并网特性测试技术、多场耦合下的海上风电机组动力学响应测试与评估技术、基于全寿命周期测试与运行数据的机组运行评价与验证技术。
(九)加强省财政扶持力度,切实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目前海上风电电价中超过一半靠补贴,一旦补贴不及时,可能导致现金流断裂,影响海上风电持续健康发展。建议我省设立专项资金,以省补贴+国家补贴的形式,切实支持海上风电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