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和弘扬新时代能源文化、能源精神,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充分展示新时代能源领域的发展成就和辉煌成绩,讲好新时代能源人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真人真事和感人事迹,国家能源局直属机关党委(团委)组织开展了“能源故事”主题征文活动。
国家能源局各部门各单位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踊跃参与,经反复筛选,共51篇优秀稿件进入评审环节,包含小说、散文、叙述、议论、评论、古体诗词等多种文体。征文紧扣“能源故事”主题,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涉及疫情期间能源保供、能源领域脱贫攻坚、能源干部挂职驻村工作、油气上游勘探开发和安全稳定供应、油气管网建设和管道保护、电力应急管理、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资质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获得电力”、冬季清洁取暖和蓝天保卫战、新能源消纳、铀矿勘探开采、国际能源合作、能源领域新闻宣传等多个方面,贴近个人、贴近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百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引领激励作用,充分彰显了新时代能源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征文感情真挚、文采飞扬,用真心真情讲出了真人真事,既讲出了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又讲出了能源人的家国情怀,讲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精彩华章。
为确保评出精品、评出佳作,国家能源局直属机关党委(团委)邀请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下属《旗帜》杂志社、国家发展改革委直属机关团委、《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对征文进行了专业评审,并组织全局各部门各单位对征文进行评审打分,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6名,8家单位获评优秀组织奖。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直属机关党委(团委)将通过中国电力报、中电传媒系列媒体平台、国家能源局官方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刊载优秀稿件;统筹疫情防控工作,适时组织开展“我身边的能源故事,我心中的能源精神”主题演讲比赛,把“能源故事”系列活动铸造成独具能源特色、赋含能源文化、充满能源魅力的党建和团青工作品牌活动,进一步激发全局广大干部职工乃至整个能源行业的自豪感和精气神,助力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等奖)
科技司 雷祥
经局统一考试、选拔,我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受组织委派在法国巴黎国际能源署挂职工作一年,担任中国合作部顾问。巴黎一年,既有结识新朋友的欣喜,又有争取国家利益的交锋,既有身处浪漫之都的新奇,又有独在异国奋斗的艰苦。现截取其中的片段与大家分享,也当做是对这一段难忘经历的记录。
你当翻译,我就放心了
虽然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真的置身于纯外语的工作环境中,语言仍然是我需要过的第一关。尤记得报到第一天,面对国际组织同事五湖四海口音的英语问候,内心的紧张情绪完全超过了认识新朋友的兴奋。第一次中国事务协调会,我努力分辨大家发言中的各种关键词,靠经验和联想勉强应付了各种问题,一场会下来,衬衫全都湿透了。
语言既是生活的工具,也是工作的武器,我下定决心,努力提升英语水平。每天听写BBC新闻、购买词汇书自习、找一切机会和同事聊天练习口语,我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英语里,还跟人事部门“软磨硬泡”争取到了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机会。很快,我就具备了较为自如工作的语言能力。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6月,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访问国际能源署,署长需要一个中文翻译。在内部协调会上,我大胆自荐:“虽然英文我不是最好的,但中文我是最专业的”。
自荐时自信而豪迈,下来后我才意识到这个任务的艰巨性。翻译不仅需要扎实的英文听说技巧,对心理素质、临场反应、知识背景要求也都很高。人生中第一次做翻译就是在正式的正部级外事场合,这对翻译专业的学生也是不可想象的。我在网上搜索署长在各种场合的发言近100个小时,反复观看,一方面熟悉他的英文口音,一方面了解他对一些能源问题的主要观点。同时,还认真学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等双语版的中国官方资料,熟悉时政词汇。
6月21日,国际能源署总部,双方领导就坐,气氛友好而严肃。我坐在署长身边,当他的第一句土耳其英语说出来的时候,耳畔仿佛是一个个清晰的词汇时,我知道,努力没有白费。我飞速记下概要,熟练地将信息传递到对面的同胞耳中。整场会见,我沉浸在高强度的翻译工作中,完全没有了紧张感。会议最后,当我翻译完署长开的一个小幽默时,全场都笑了起来,正如我当时的心情。
11月,能源部长会议期间,我再次担任署长会见林山青副局长时的翻译,双方就坐后,署长亲切的问我:“是你为我翻译吗?”“是的”,我答道。“那我就放心了。”署长笑着说。
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
挂职第三个月,时任署长特别助理杨雷副司长任期到期返回中国,而新的署长特别助理要到第二年2月才到。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内,我成了国际能源署的唯一中国官员,陡然觉得自己的责任重了许多。一方面,我的一举一动都将代表中国;另一方面,很多原来由副司级领导协调的事务,将落在我的肩头。
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不待扬鞭自奋蹄。6月,山西省委书记访问国际能源署;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万钢成为访问国际能源署的第一位副国级领导;10月,我与局国际司同志紧密衔接,完成了双方新三年合作计划的研究编写。同时,还推动发改委、财政部、粮食和储备局、发改委能源所、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清华大学、中石油等与国际能源署建立了密切联系,组织了数十次各类政策、学术交流活动。在没有高级别官员指导的情况下,我和中国合作部的同事积极努力,确保了国际能源署与中国合作活动的层次和数量均延续了此前的良好势头。
11月,大考来临。国际能源署召开两年一次的能源部长会议,世界主要国家能源部长齐聚巴黎,这是展示我国影响力和形象的关键时刻。彼时恰逢巴黎罢工,公共交通几近瘫痪。在能源局九年多的工作经历,练就了我临危不乱的本领。我搜集准确信息、多方协调资源,与局国际司同志紧密配合,终于让代表团在正式罢工开始前的两个小时成功到达巴黎,并且入住到离会场步行可达的宾馆。为做好会议支持工作,我认真研究了几十页的会议指南,与相关部门反复核对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形成了内容清晰详实的中国代表团会议手册。与此同时,我和同事不断游说会议组织的各个部门,为中国代表团争取最好的资源,我们争取到的双边会见级别最高、会见室最大、支撑队伍人数最多,我国也是清洁能源边会上唯一有主旨发言和同声传译的国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代表团高质量完成了所有既定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来自日本的亚太合作部部长在会议总结报告里专门提到了我的贡献,他说这是第一次在正式总结报告中提到借调的同事——中国的年轻人,了不起。
我心里明白,哪里有什么了不起,靠的全都是勤奋,那段时间里,国际能源署三楼的角落里,有一个座位上方的灯常常最后熄灭。因为我深知,国家的责任在肩,即便只有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
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能源署汇集了各国能源行业官员和重要智库研究员,内部的研究氛围十分浓烈,这其中,既有交流,也有交锋。
一方面,我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在国际能源署的平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作为主要作者之一,我与同事合作完成了5万余字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国际经验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英中双语研究报告并出版。同时,参与了国际能源署电动汽车、储能、可再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技术等方面多个报告的研究工作,对其中中国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审阅,在报告的具体表述中凸显中国在世界清洁能源转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也充分利用各种内部会议、研讨等场合,用更有故事性的语言着力宣传中国近年来在优化自身能源结构和推动世界能源转型中的巨大贡献。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我为国际能源署代表提出的“世界能源转型看中国,中国能源转型看山西”演讲主旨,获得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官方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表态,确保正确传递信息,我坚持每天阅读人民网、新华网英文版。对于个别人员针对中国“一带一路”能源投资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误解和无根据的批评进行及时澄清。
同时,我还注意团结和帮助中国借调人员,并在必要时提醒在各自日常工作中维护中国利益、发出中国声音。2019年12月,国际能源署网站改版升级期间,我发现内部测试版本的中国国家网页上,主要能源技术只标注了一项煤炭。我立即发邮件向相关部门提出修改意见,并有理有据陈述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引领作用,意见立即得到了重视和采纳。
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任务: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我们中国仅仅做好自己还不够,还要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小餐馆里的大实力
由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在国际能源署,中国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对他们只是做分析时的一些数据和资料,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他们基本不太清楚,更谈不上了解和亲切。如何让大家认识真实的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能源署的软实力,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快,我发现了一个突破口——中餐。
距离国际能源署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家宴的中餐厅,常常能见到国际能源署的同事在这里午餐。于是,我和中国合作部同事筹划了一次中餐午餐会,40个位置的席位,在内网邮件系统一发布,10分钟内就一抢而空,我们只好跟后发邮件的同事说,欢迎下个季度再来。午餐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我又不失时机的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中国文化,在很多同事心中变得形象和具体起来。我还主动组织了小范围的青年政策制定者咖啡活动,每周邀请两到三名不同国家的年轻同事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能源话题畅谈。世界能源展望部门有个希腊研究员,在我们的带动下,深爱上了中国,一定要求我们给他起个中国名字,我们根据他的希腊名字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皮爱博,从此,他总是以皮爱博自称。
这些“民间活动”起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小小的餐馆开始,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悄悄展开,国际能源署的语言培训中,汉语课程成了最热门的之一,两个等级的汉语课程期期都满员。国际能源署里也常能听到“你好”、“谢谢”的声音了。中国文化悄悄在这里种下了种子,成为了我们的大实力。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回到深爱的祖国
回国前的两个月,恰逢祖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我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各种信息,也努力帮助清华法国校友会呼吁海外华人捐赠急需物资。得知我计划在2月按期返回中国时,有熟悉的外国同事出于关心问道:“雷,这恐怕不是回中国的好时机啊”。我感谢她的关心,同时也向她直抒胸臆:“我的祖国现在确实遇到了困难,但是,你知道,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曾经遭遇过更大的困难却依然能够屹立。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回到深爱的祖国。我要与我的家人并肩站在一起,我要与我的国家并肩站在一起,我相信中国政府的能力,我更相信只要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共同战胜病毒!”
那一刻,我的眼神无比的坚定。
后记
组织选派我去国际能源署挂职锻炼,是对我的信任和培养。虽然只是能源国际合作大局中一个微小的点,但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法国期间,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取得了较大收获。一是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靠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清洁能源发展之路,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也让我们在外交场合讨论和争取资源时充满了底气,我深感生在这个时代的幸运。二是拓宽了国际视野。加深了对世界能源格局和重点技术动向的了解,建立了与其他国家官员和专家的沟通渠道,熟悉了西方国家的话语和思维方式。三是提升了组织能力。多次承担部长级会议总协调和现场支持,两次担任署长翻译,在重压之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四是丰富了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拓宽了专业领域知识,外语能力也得到了显著进步,达到流利沟通水平。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和调整,如何抓住时机,增强我国在能源领域话语权,拓展与重点地区战略合作,通过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促进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此次挂职锻炼,使我真正感受到了“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下一步,我一定会将在国际能源署挂职期间的所见所学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以更饱满的热情踏实工作、努力奉献,争取为我国能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