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建党百年,又恰逢“十四五”开局,今年两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经成为“十四五”的重点任务之一,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也被再次强调。
两会期间,34位代表委员就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纷纷建言献策。对此,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做了如下梳理。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碳中和进程
刘汉元代表建议,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加速碳中和进程。通过10到20年时间,实现我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石油进口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
刘汉元代表同时建议,高度肯定和重视中国制造对于全球能源转型、气候治理和全人类的重大意义。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中国制造的光伏、风电产品和相应的资本走向世界,一方面可以支撑并大大加快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速度;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有望帮助他们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踏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企业力量
曹仁贤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很宏伟的计划,相关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做好准备,如何实现企业自身碳中和,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产品来为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方面,他认为企业面临着很多创新方面迫切的需要,如何进一步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成本,如何进一步使能源更加稳定、更加友好,能够更加便利地让老百姓来获取,都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碳达峰、碳中和”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们广大专业的企业,能够在这一块为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碳中和愿景下,强化城市区域能源规划尤为重要
姜希猛表示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城市能源规划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姜希猛指出,在传统能源规划模式下,城市是主要的能源消费中心。大型燃煤电厂是城市能源供应的决定因素,但布局往往不是由城市规划所决定。而在碳中和愿景下,以燃煤电厂以及燃气电厂为枢纽的传统能源规划随着减排的需要将逐步退役。城市生产生活的能源供给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各城市的供热规划、交通能源规划也随着碳中和的要求面临严峻的挑战。
姜希猛认为,城市应充分下放城市能源规划权限,强化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区域能源专项规划的比重。以充分发掘城市内部可再生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原则开展城市区域能源专项规划,并将碳中和目标列为城市区域能源规划的关键约束条件。对城市的电力碳中和、供热碳中和、建筑碳中和、交通碳中和、农业碳中和,甚至水务系统碳中和所涉及的能源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分析。
姜希猛看来,从技术路线层面应包括五个方面:
首先,城市区域能源专项规划制定应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互印证。其次,预测区域能源消耗,将碳中和目标融入到区域能源规划中。第三,呼应上级区域能源规划,制定本地区域能源规划方案。第四,利用国际化的能源系统模型推动能源规划方法与数据的透明公开。第五,将供能和城市数字化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中国石化茂湛炼化一体化领导小组组长尹兆林: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 全面从严管控企业碳排放
尹兆林表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困难较大,从现在开始就要运用市场化机制和相关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全面、严格的管控。
尹兆林建议:一是运用市场化机制将碳排放指标向先进企业倾斜。首先,尽快分行业建立万元GDP碳排放量、万元利税碳排放量等碳排放水平衡量指标,按先进企业碳排放水平发放碳排放基本指标。同时,国家根据“减碳”目标,每年对先进企业标杆值和每年投入的碳排放总量指标进行调整,各企业超出先进标杆部分的碳排放指标全部从碳交易市场购买。
二是高度重视节能这个“第五能源”,尽快出台支持节能降碳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发、应用的一揽子政策,全方位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尽快出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有序开展降碳技术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尽快出台相关标准,从源头严控新建项目能耗物耗和碳排放,推动清洁能源新技术的加快开发和利用、洁净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持续提高。
三是加快研究并开征碳税,切实调动地方政府、企业节能降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加速打造低碳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炼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惜伟:规范国内碳交易市场 提高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
吴惜伟表示,据世界银行预测,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额将超8000亿元,规范碳交易市场意义重大。实施碳排放交易是推动碳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我国碳市场自2011年在北京、上海等七个省市启动试点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此次一系列文件的正式发布,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向前迈了实质性一步。
吴惜伟指出,从确立碳交易试点至今已过去10年,全国碳交易市场筹建已有3年,并在探索交易成果上见到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推进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企业未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效益,主动性不高。一方面,已试点碳交易市场仍存在规则不统一、政府干预过多、无法形成市场机制、企业信息不透明、市场参与者单一等问题。一方面,一些市场的乱象抬头,投资机构参与碳市场的炒作,成为金融机构逐利的工具。
他建议,加强碳交易市场的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加强政策供给,引导企业主动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综合施政推进节能减排降碳
孔凡群介绍,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也是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向世界做出的承诺。综合我国节能减排现状和面临形势来看,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增幅和总体规模虽然已位列世界首位,且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在化石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的推动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呈增长趋势并逐步达峰。从“十四五”起步到本世纪中叶,节能减排降碳、实现碳中和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孔凡群建议,要努力为减碳、脱碳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多措并举加快碳中和进程。在衔接现有重点支持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节能减排降碳补助资金覆盖面、出台“绿色信贷”等政策,鼓励产能用能大户主动节能减排。加快丰富完善和全面推开碳排放市场和交易机制建设,引导企业更多更好地依靠市场运作、运用经济手段加大节能减排降碳力度。加大高碳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CCS、CCUS等减碳关键技术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激励相关技术及配套装备研发推广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春生:鼓励废弃油脂国内利用促进碳减排
目前,我国的废弃油脂及由其生产的生物柴油大部分出口到欧盟,助力欧盟达到了碳减排的目的,而废弃油脂处理和生物柴油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留在了国内,不利于我国实施碳减排。因此,张春生提出,建议国家鼓励废弃油脂国内利用促进碳减排。
鉴于生物柴油公认的碳减排效应,张春生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鼓励重点城市 (或地区)借鉴上海市推广生物柴油的经验,畅通国内应用渠道,促进废弃油脂留在国内加工后应用,杜绝流向餐桌、保障食品安全,并发挥碳减排作用。同时建议取消“工业混合油”出口退税,维持外交主动。
二是建议按照生物柴油碳减排的效应制定“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鼓励生产企业、销售和消费者开展废弃油脂能源化利用。生物柴油在全球很多个国家推广使用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政策激励经验。已有的经验证明,补贴能够彰显国家对碳减排的重视,引导社会共同促进碳减排。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抓住碳中和机遇,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今年,张雷的视野,从能源革命扩展到工业革命。他提出,中国要把握碳中和历史机遇,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基于碳中和目标,整个工业体系都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在于工业所需能源开发与使用方式的变化,还在于碳中和带来的工业生产工艺、技术革新、产业布局的变化。
与此同时,欧盟正在酝酿实行碳边境调整机制,对一些进口产品征收碳税,这将成为中国贸易出口的“碳壁垒”。放眼未来,全球都在零碳转型,谁转型得早,谁的竞争力就强。
张雷在今年的议案中呼吁中国及早进行顶层设计,加快进行工业使用能源的零碳转化,在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上重视可再生能源丰富、低成本的区域,重点研究相关产业必需的零碳生产工艺并产业化,通过尽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在这股全球的碳中和浪潮中占据制高点,将挑战转变为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推动煤基清洁能源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可循环 探索碳中和扶持政策
面对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不仅新能源领域企业高歌猛进,传统能源领域的企业也在求变谋新。焦云在今年两会上,将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问题,提出实施碳氢产业大循环、助力煤基化工“碳中和”,大力发展煤制乙醇等建议,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对于整个碳中和产业的发展,焦云表示,当前二氧化碳的捕捉、回收、利用刚刚兴起,投资金额较大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企业皆在筹划之中,为进一步促进局部地区加快实现碳中和,国家应扶持此类回收并利用二氧化碳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促进“煤化工”行业实现碳中和。
对此,焦云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此类企业的相关项目扶持力度,在贷款限制、发债评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有利于此类企业加速推进项目的示范实施。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类企业给予一定的碳回收资金补贴,促使此类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肖黎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亟待超前谋划新能源消纳
肖黎春表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亟待超前研究谋划新能源消纳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新能源消纳合力,避免出现弃风弃光现象,促进电力结构调整,最大限度以清洁和绿色方式保障电力充足供应。
一是建议构建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由政府主导制定能源行业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线图,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新能源发展的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二是建议提升新能源消纳技术水平。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研究,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技术水平升级。三是建议发挥政策和市场导向作用。一方面完善新能源消纳机制,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全国范围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赵萍:碳中和战略下,能源装备行业适应能力待提高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倒逼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动力与压力并存。赵萍表示,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国产化率越来越高,为新目标奠定基础。但同时,部分核心装备及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能源装备全链条协同发展不畅。尤其在碳中和战略下,各种新兴产业边界交叉重叠、协同创新快速兴起,能源装备行业的适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更待提高。
在谈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带来哪些新的机遇问题时,赵萍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可再生能源迎来跨越式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将成为主力。受此影响,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概率加大,以光、风、氢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耦合系统解决方案前景更加光明。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逐步由电量型电源向电量和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核电预计将继续保持当前的稳定态势。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廖贵平:高质量发展电工装备产业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廖贵平认为,新时期,能源将进一步呈现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发展态势,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消纳比例,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国家电网公司深入研究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了六个方面18项工作举措,积极发挥电网作为衔接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键“桥梁”作用,助推全社会以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尽快实现“碳中和”。
他进一步解释说,电力能源发展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离不开电工装备制造产业的产品、技术支撑。“十四五”期间,许继集团制定了“到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电工装备制造商和电力系统服务商取得重大进展”的发展目标,着力培育国际领先的能源装备和新兴产业集群,打造风电、光伏、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等新能源工程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产品技术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力服务电网发展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实现碳中和目标,应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
阎志建议,要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研究、鼓励自然保护地碳汇交易机制和平台,有效识别并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提升自然保护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阎志认为,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除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重要生态保护功能外;也可通过增加碳汇,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在碳汇交易方面,阎志建议,鼓励国内自然保护地碳汇交易机制和平台,制定碳汇计量与评估行业规程,推进生态服务功能的有偿化、市场化。促进跨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行动,例如东西部不同省区,通过强化联合履行机制丰富碳交易方式,活跃碳市场。
此外,为增强地方对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的重视程度,阎志建议,适时将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质量建设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同时,向社会公众传递保护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性,加大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长王刚:鼓励玻璃行业转产到光伏行业 助力碳中和目标达成
今年全国两会,王刚将进一步聚焦光伏行业,带来的建议都与太阳能光伏产业有关。对于光伏玻璃产业的发展,王刚对记者表示,“我国光伏玻璃企业发展正面临多方面挑战。从国内看,行业面临着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格局重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压力,企业决策稍有不慎就有被淘汰出局的风险;放眼国外,贸易环境日趋复杂,部分国家和地区光伏制造业加快规模化发展也给中国光伏玻璃产业带来一定竞争压力。”
“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我国光伏企业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施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王刚强调,太阳能光伏玻璃只是光伏发电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应该更加积极探索能源互联网、储能、分布式发电交易等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探索差异化竞争优势。
因此,王刚建议,第一,基于当前光伏玻璃紧缺问题,建议国家部委鼓励玻璃行业通过转产、改产置换到光伏行业,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减少建筑玻璃的过剩产能。待光伏压花玻璃产能充分释放一定时间后,再评估供需关系,制定更为积极稳妥的产业政策。王刚认为,去碳化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主动行动,把功能玻璃作为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挑战就能转化成机遇。第二,针对光伏电站用地少、用地难、土地税费高企等问题,王刚建议地方政府按照土地性质合理收取用地费用,对光伏发电站用地的税费给予充分的优惠。第三,王刚建议政策性银行对建设光电幕墙、光电门窗项目给予无息贷款支持,通过使用者电费回收偿还贷款,为探索新能源运作新模式创造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石玉东:碳减排需要攻坚合力
“近日,有关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但能源行业作为碳减排的先行者,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交易体系不健全、企业各自为战等问题。”石玉东向记者坦言。
石玉东举例,我国在碳交易环节已出台3项法规、1个实施方案,加速了部分重点行业碳减排和碳交易进程,明确了非化石能源必将主导未来能源结构的大方向。然而,各行业、各地区仍缺乏“碳达峰、碳中和”系统化、精细化的强有力措施。由于我国碳减排系统性规划和统筹力度不够,目前还难以形成“碳达峰、碳中和”攻坚合力。
石玉东还称,在碳减排监管体系中,监测精准度不高、监管范围不全等问题仍是较大制约。对此,数字化赋能是有效的解决手段,应尽快完成“碳达峰、碳中和”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碳监管与交易体系运行质效,助力各行业早日实现碳减排目标。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紧迫任务,石玉东建议:
一是完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权监管体系。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清洁替代。四是加快碳排放交易数字化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两会建言低碳减排 120亿加速布局光伏新能源
李东生今年两会带来的建议之一是《关于将低碳减排加入上市制造企业信息披露范围的建议》。李东生表示,在碳排放信息披露方面,国内上市公司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关于低碳减排的信息披露缺乏强制和规范的要求,另外也缺乏足够的社会监督。
他建议,首先建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法规体系,对标全球ESG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同时将这项内容纳入上市审查标准中,在上市环节就要把这项标准作为审查内容,以此引导非上市公司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他还建议搭建碳信息披露公共平台,并对达标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引导企业树立碳信息披露意识,完善内部信息收集机制,并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公众的监督意识。
李东生表示,低碳排放作为未来国家的长远战略,上市公司(主要侧重于制造业企业)须对此担责,“所以我建议在社会责任披露中把碳排放的披露纳入指标,并明确要求披露的范围。碳排放的单位产出是代表一个企业在碳排放效率上的指标,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在这方面持续改善,才能够让国家达成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谭成旭表示,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在于节能减排,更在于推动社会向绿色发展转型,以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变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
以辽宁电网为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辽宁电网要实现无约束新能源接入和无约束业扩报装,需要在电网接纳能力、需求侧响应等方面做大量工作。未来几年,集中式和分布式新能源将大量接入电力系统,电网企业在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和供电可靠性方面将面临巨大考验。建议国家电网公司不断加大对区域电网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助力新能源消纳,保障地区经济建设。
谭成旭还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各方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有力的举措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要更加注重发展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推进交通领域终端用电,及时更新用能标准建设,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助力清洁能源发电消纳。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推动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
马化腾在建议中表示,推进碳中和是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体现。他认为,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低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面临着政策、技术等多重挑战。对此,马化腾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包括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完善绿电采购途径,鼓励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等;搭牢碳中和配套基础设施,推动碳中和市场化;加快绿色技术研发,推动绿色数据中心等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建立一批高技术高能效“碳中和数据中心”;出台科技企业碳中和指导意见,鼓励科技企业设立碳中和承诺和目标等。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提高企业碳中和能力
杨元庆认为,通过对电子终端产品和信息通讯行业的碳中和路线的推进,可以引导和带动整个产业链,甚至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绿色改造和可持续性发展。这对于企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杨元庆建议,首先应完善绿色低碳法规标准制定;二是鼓励企业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三是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四是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率先提出碳中和目标
郭新明提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仍大有可为,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以及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框架亟待完善。基于此,他提出五方面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以点带面”全面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建言碳中和:家电产品实施“碳标识”
李金波建议,健全“碳标识”法规,建立中国家电产品碳排放评价标准,建立中国家电产品“碳标识”。
他表示,现有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标识只具备碳减排标签而规避其真实碳排放数值的披露,因此无法实现量化管理,消费者普遍对于此类标签缺乏认识,并没有引起如能效标签那样的消费者关注。建议借鉴现有能效标识,参考或规范性引用国际环境标志标准体系,设定不同产品的排放标准分级,标注碳排放量与标准值的百分比,逐渐筛选出需要强制性使用碳标识的产品类型,引导家电产品实现低碳化。
全国政协常委/委员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光伏新能源产业是双碳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
作为民营企业家群体中的代表,南存辉建言的焦点集中在“3060碳目标”上,围绕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面推进能效管理、储能产业发展、氢能源应用等提出一系列基于产业发展实际的提案,以期加快培育行业新动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南存辉表示,在“3060碳目标”下,光伏将在我国未来能源格局中发挥更大价值。希望在培育光伏绿电市场化机制、创新“光伏+”模式等方面带来一线的实践思考和经验总结。
对企业而言,要将这一宏大愿景转化为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创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新机遇。正泰布局深耕光伏新能源和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多年,致力于电力能源生产方式、利用方式、利用效率的低碳化,将努力在企业自身减碳以及推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市场端,作为更安全、更环保、更便宜和更方便的能源,光伏将在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成为主要力量。并且,随着光伏行从依赖政策支持过渡到具备成本竞争优势,商业投资将继政策支持成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持续推进能源格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建议推进新能源发电+储能 宁德时代已全面启动碳中和规划
曾毓群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加快电化学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国家3060战略目标落实的提案》中表示,建议推进新能源发电+储能,此外,同时表示宁德时代已全面启动碳中和规划。
据了解,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曾毓群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大,规模化并网影响电网稳定运行,新能源+储能模式可以提供有力支撑。
他表示,电化学储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从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各方规统筹协调性不足;二是市场机制不成熟,投资储能经济性差;三是缺乏准入门槛要求,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频出。
对此,曾毓群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电化学储能作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二是建立市场机制,让储能既要“有效”(有效果有价值),也要有利(有价格有收益);三是推进新能源发电+储能,同步制定储能电站性能和安全标准,防止低水平竞争;四是建设储能云平台,用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的模式创新储能运营机制,提高储能收益。
全国政协委员、淄博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淄博市委主委,齐鲁石化公司三级协理员达建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
达建文表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但要在全社会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要尽快制定和完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他建议,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控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达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达建文指出,2020年7月份,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之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开始碳中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承诺,既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中国有必要采取新的行动,而“十四五”的新开局显得尤为关键。
“碳中和不仅仅只是能源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目标将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达建文表示。
达建文建议,国家要建立起碳总量的目标,统筹不同发达程度地区和不同功能区的碳排放政策与指标,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贡献率的积极影响,抑制高能耗产业扩张。尽快完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体系,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使得碳排放的信息能够测量、监测、统计以及核查,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在每个季度公布GDP指标时,公布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强度。同时,加快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技术攻关,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攻关计划等鼓励企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工业化。突出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击创新过程中的学术不端和权力寻租,真正以创新推动高质量低碳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降碳目标
张明森表示,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一方面要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他建议,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推动高耗电企业自建光伏发电站和风电场,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降碳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推进完善碳交易市场 有效促进降碳减排
李永林建议,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有效促进碳减排。
李永林表示,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减少整体减排成本,并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2011年起在7个省市启动了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此基础上,2017年12月我国启动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工作。2021年1月,我国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但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发展。“主要是碳交易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问题。比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缺少上位法,目前仍未出台类似《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国家层面法律支撑。”李永林说到。
因此,李永林建议,一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二是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三是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四是扩大覆盖范围和参与主体。五是增加碳交易品种。
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建议推动百千万碳中和示范工程
此次两会,武钢也带来了关于在全国推动“百千万”碳中和示范工程的提案。武钢建议构建百个碳中和绿色城市示范,构建绿色能源结构,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工业体系减排;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建议落地千个绿色园区示范项目,明确园区建设思路,建立产业绿色化目标;推动绿色产业集聚,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服务化管理平台;同时,建议实施万个绿色乡村建设示范工程,因地制宜保障农村能源供给及电网建设;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低碳扶贫。
武钢告诉记者,要实现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一个城市来说,首先要从一栋建筑或者一个园区做起。如果能把一个园区做成绿色的、低碳且符合碳中和目标,将各个园区连起来,这个城市就实现了碳中和。
园区和建筑都是一个城市的最小细胞。金风科技在10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以风电、光伏、储能和微燃机组成的综合能源供给,依托“网源储荷”的有机协调,可靠、智能地满足了园区不同负荷的需求,也实现了园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50%。
武钢表示,金风科技亦庄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只是一个开始,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无疑还需要许许多多的“碳中和”园区。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适当调整“十四五”煤炭消费量控制基数,通过绿色科技赋能推动碳中和
乔旭建议,江苏应通过适当调整煤炭消费量控制基数,同时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乔旭列出了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江苏累计实现煤炭、钢铁去产能3037万吨,关停化工企业4454家。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4家、绿色园区14家,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底,江苏煤电机组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水平,规模居全国前列。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突破,煤炭利用正逐步向清洁化、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除了做好减法外,归根结底要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乔旭建议,鼓励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原始技术创新。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学科支撑作用,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二氧化碳用作原料生产化工产品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 推进碳中和
斯泽夫表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也要兼顾能源安全保障,特别是在北方极寒地区,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产业比重过大,将存在一定的能源安全风险。
斯泽夫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我国碳达峰规划,有序减少火电。“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该加大新能源产业力度,逐步替代火电。二是建议由国家能源局在坚持全国统一一盘棋的前提下,统一制定全国的碳中和十年规划,统筹推进碳中和。三是建议科学处理“碳中和”过程中的地区差别问题。四是建议进一步解决新能源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促进节能降碳
许启金认为,实现碳中和并不意味着要以发展减速为代价。以安徽省为例,2016年~2019年,安徽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8.2%的GDP增长。
许启金建议,坚持内外并举,合理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支撑性基础性电源项目的规划建设,同步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和能源生产消费清洁化水平。“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呈现逆向分布态势,安徽及长三角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未来将更依赖西部能源省份。” 许启金说。
他在提案中提出,将跨省跨区通道建设作为统筹东西部能源资源、实现全国及安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建议将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至安徽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纳入国家能源电力中长期规划,“十四五”期间建成投运1条特高压输电通道,且配套新能源年输送电量比例不低于50%,保障西部电力送出和长三角的电力供应。
许启金还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节能降碳政策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要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制订更加精准的节能降碳政策。他建议,在区域发展战略框架下,以一体化思路和差异化理念完善能源双控制度等节能降碳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加快区域要素一体化市场进程,积极探索市场化节能减排新模式,凝聚区域整体合力,释放节能降碳潜力。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恒基兆业集团主席、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主席李家杰:推动以智慧能源为核心的零碳示范城市试点
零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更将成为能源革命的强劲推动力。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应探索深度减排创新路径,响应国家战略目标。李家杰认为,城市地区探索零碳发展的创新路径是支撑全国实现“30·60”目标的基础和关键。而智慧能源是打造零碳示范城市的关键。
对此,李家杰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零碳示范城市申报路径,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及行动计划,以指引示范城市的建设;在零碳示范城市推广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区域智慧能源运营管理;在粤港澳大湾区选择试点,构建以智慧能源为核心的国家级零碳示范城市。
李家杰给出如下具体建议:
首先,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零碳示范城市申报路径,并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政策及行动计划,通过科研支持、产业政策引导和行业标准建立等措施指引示范城市的建设。
其次,建议在零碳示范城市推广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 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区域智慧能源运营管理。
第三,鼓励政府机构、能源企业、互联网及通信企业合作构建城市级智慧能源平台,推动国家级零碳示范城市示范区的快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建议从消费侧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分担机制
钟茂初表示,从消费侧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分担机制和碳排放权配置机制是必要的。他给出的其中一个建议是,从最终消费需求的角度,确立相应的碳减排目标,特别是确立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碳减排目标。
钟茂初说,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不仅是生产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要从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两个方向着力;不仅要从生产领域探索形成制度机制和行动方案,也应从强化消费者责任的角度探索倒逼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钟茂初给出了三方面的意见:
其一,有关部门在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时,既要从产业、企业中间需求、最终生产等角度确定碳排放的阶段性目标,寻求达成该目标的路径和机制;同时,也应从最终消费需求的角度,确立相应的碳减排目标,特别是确立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碳减排目标。其二,有关部门在确立优先“碳达峰”省市的相关试点时,也应在相关省市试点探索从消费侧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分担和碳排放权配置等机制。建议针对住房、汽车这两类大宗消费品着手进行试点探索。其三,有关部门在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时,也应同步考虑“消费碳票”交易市场的建设。可先行针对住房、汽车的“消费碳票”,进行市场交易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奥克股份董事长朱建民:建议加强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发展
朱建民表示,二氧化碳在减排之外,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已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此,建议加强我国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发展。
朱建民表示,二氧化碳可以成为人类替代石油和天然气作为未来的“碳源”的重要资源。伴随着化学化工科技创新与进步,特别是催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二氧化碳化学资源化利用,特别是在生产化学材料、燃料、利用微藻类来进行生物转化和用作混凝土建筑材料等领域,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科技与经济的重要价值。
他强调,这种价值不仅将贡献于全球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开辟了利用二氧化碳替代化石资源生产无限范围有机化工产品的绿色新途径,从而真正开启利用废弃二氧化碳实现从源头的绿色化新时代,为我国实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逐步试点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朱鼎健建议,选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署试点工作,尽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进而为全国提供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和经验。
朱鼎健认为,还要加速构建全国碳市场体系,尽快将石化、建材、钢铁、造纸和民航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企业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市场中来。同时,建议在试点城市继续降低企业进入碳市场门槛,例如广东目前将控排企业设定为年排放量1万吨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深圳设定为年排放量三千吨以上的企业,试点地区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排放门槛,将更多企业纳入到碳交易市场,扩大控排范围。此外,在现有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可鼓励进一步创新,适时引入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工具。